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朝。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意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元朝  高明《琵琶记》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的选官制度叫什么?创立于哪一朝代?完善于哪一朝代?

  2. (2) 从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选官制度有哪些考试科目?

  3. (3) 这种选官制度以什么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4. (4) 结合材料二分析一下,这种选官制度在唐朝有什么重要作用?

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中,能制作精美磨制石器,居住半地穴式房屋的原始人类遗址是(   )
A . 北京人遗址 B . 山顶洞人遗址 C . 半坡人遗址 D . 河姆渡人遗址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是得益于(   )
A . 商鞅变法奖励耕织 B . 铁制农具的使用 C . 都江堰的修建 D . 大禹治水的影响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
A . 秦朝 B . 汉朝 C . 夏朝 D . 商朝
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侯国的皇帝是(    )
A . 汉高祖 B . 汉文帝 C . 汉景帝 D . 汉武帝
与秦末农民起义相比较,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主要不同的特征是(    )
A . 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太平道) B . 提出口号 C . 反对黑暗统治 D . 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统治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在商鞅变法中直接给农民带来红利的措施是(   )
A .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B . 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C . 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 D .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据《新唐书·地理志》等记载,隋唐五代时期全国各地共兴建各类水利工程近300处,远远超过自春秋至南北朝时期历代水利工程数量的总和。这反映了(    )
A . 农业经济发展 B . 经济重心南移 C . 土地制度改变 D . 资本主义萌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唐朝时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最重要,武则天时又推行了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开始内容。宋朝时考试内容重经义,大幅扩大进士录取名额。明清时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被称为“八股文。”

——摘编自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等

材料二:由于文官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的驱使,以及中国科举考试的示范,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该考试制度吸取了科举制的合理内核,而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经典内容。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 (1) 根据材料一,简要梳理中国科举制的主要发展历程。

    朝代

    发展概况

    设置进士科

    唐朝

    进士、明经最重要;②、武举开始;重诗赋

    宋朝

    重③;扩大进士录取名额

    明朝

    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案文体是④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吸取了中国科举制的哪些“合理内核”?

  3. (3) 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我们该如何客观对待中国科举制?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人物 衣食住行等物质文明 文字等精神文明
炎帝 生产工具、耕种、陶器、纺织、煮盐 天文、历法、琴瑟
黄帝及其部下 宫室、衣裳、水井、船只、弓箭 文字、算盘、音律

材料二:造纸术的发明及其传播

图片_x0020_100007 图片_x0020_100008

  1. (1) 依据材料一,请说出海内外华人以什么自己名称称谓自己?。并说出炎帝和黄帝被中华民族尊崇的原因。
  2. (2) 依据材料二中图一,请概括说出蔡侯纸发明后成为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有利于文化传播的原因。依据材料二中图二,请说出一个造纸术向西传播到的重要国家或地区。
  3. (3) 下图为中华古代文化的部分成就,请任选一幅,写出作者,并写出该作品或作者的历史地位

    图片_x0020_100009

  4. (4)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请说出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采持的态度。
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既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又有很多不同之处。试结合所学从生活的时间、地域、农作物等方面比较两者的不同。
“和同为一家”指的是唐朝与哪个少数民族的关系?(    )
A . 蒙古族 B . 藏族 C . 党项族 D . 契丹族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他的著作是(  )

A . 《水浒传》 B . 《齐民要术》 C . 《史记》 D . 《天工开物》
秦朝末年,民间流传着“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你认为导致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 . 陈胜、吴广起义 B . 项羽、刘邦起义 C . 修建阿房宫 D . 秦朝的暴政
自古以来,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结束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割据完成统一的是哪一年哪一朝代?

  2. (2)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材料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

  3. (3) 用史实说明唐蕃“和同为一家”,并回答该史实的意义。

  4. (4) 元朝时期形成了哪一新的民族?

  5. (5) 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了什么管理机构?

文物、遗址、遗迹是研究古人类活动的重要证据。下列图片可用于研究(    )

A . 北京人的群居生活 B . 半坡人的生产生活 C . 河姆渡人的农业 D . 炎黄部落的农业
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为我国古代历朝统治者所关注与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太宗认为“夫欲盛而费广,费广而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耶”。为此,他沿用唐初的以庸代役制度……此外,他还多次下诏减免赋税。

材料二:北宋前期淮河流域遭遇大旱,大部分水田绝收,宋真宋派人到福建取三万石(从外国引起进的)优良水稻品种,分给这些地区的农民进行播种。

材料三: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运送粮食六百万石,……。南宋时,“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开始出现并流行……。

  1. (1) 依据材料一,分析归纳唐太宗的经济思想。

  2. (2) 结合所学知识,“优良水稻品种”指的是什么?引自于哪个国家?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变化?请分析归纳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 (4)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历史研究小组搜集到以下文物资料,依据资料可知他们研究的主题应是两宋时期民族之间的(   )

A . 文化交融 B . 政权对立 C . 经济往来 D . 科技交流
齐桓公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 . 领土广阔经济富庶 B .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C . 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D . 召集诸侯会盟
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也反映出当时书写工具的落后。那在古代的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人外出游学时,不用带五大车的竹简,也可以达到“学富五车”呢(    )

A . 西周 B . 秦朝 C . 汉代 D . 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