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材料三: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享有特权)……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史记•商君列传》材料四:霸道通宵论,强国先富民。令规传万户,徙木赏千金。十载游羊地,三年悍将林。称雄当做首,变法古标今。 (1) 材料一中管仲“相桓公”结果是什么?桓公达此结果的标志是什么? (2) 材料二反映了“卫鞅”的什么主张?这次变法对该诸侯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3) 材料三主要反映了商鞅变法哪些方面的措施? (4) 根据“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评价变法存在什么不足? (5) 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从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案: 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 主张改革;秦国富强起来,为秦兼并六国奠定了基础。 奖励军功,贵族没有军功者没爵位;奖励生产,经商不力者罚做奴隶;推行县制。 重农抑商,轻视商业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顺应形势,变则通,通则久。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