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王安石变法中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是(   )
A . 募役法 B . 方田均税法 C . 农田水利法 D . 保甲法

下列考古成果反映了哪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形?(   )

A . 北京人 B . 山顶洞人 C . 河姆渡居民  D . 半坡居民
《历代王朝与民族宗教》一书指出:“孝文帝采取了全盘的汉化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鲜卑与汉族的界限……这为后来的‘华夏混一’观奠定了基础。”以下直接推动这一变化的措施有(   )

①迁都洛阳    ②改用汉姓    ③整顿吏治    ④民族联姻

A . ①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④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出现在(  )时期。

A . 商朝 B . 西周 C . 战国 D . 秦朝
历史传说中蕴含着很多历史信息。相传教民耕种,传播农业技术,为民治病,遍尝百草的英雄人物是(       )
A . 黄帝 B . 炎帝 C . 蚩尤 D . 大禹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纷呈。其主张能体现下表所示内容的学派是(   )

层面

日常规范

个人

用礼仪规则来要求自己,可以不犯错误

家族

父母健在时,要对他们表示尊敬和爱戴

政府

君主遵守礼仪规则,臣民就听从他召唤

A . 墨家 B . 儒家 C . 道家 D . 法家
某校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课题时,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 . 秦朝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B . 隋炀帝时期修建连接南北交通的大运河 C . 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 . 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下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    )

A . 商朝 B . 秦朝 C . 西汉 D . 唐朝
古书记载:“骞始开通西域道也”张骞出使西域的贡献是(    )

①促进了西域同汉朝的经济文化  ②促进了中国与西域、欧洲的友好往来  ③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贡献  ④解除了匈奴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传说舜年老时,召集部落联盟会议,禹因为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继承人。于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后来,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 (1) 联系所学知识,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什么?
  2. (2) 联系所学知识,通过这种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主要有哪几位?
  3. (3) 这种制度对当今社会有哪些借鉴意义?
据史料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材料中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
A . 伯益建立了夏朝 B .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 . 夏朝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开始 D . 启是夏朝首位君主
下列原始人类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半坡居民    ②元谋人    ③北京人    ④河姆渡居民

A . ②①③④ B . ①②③④ C . ④③②① D . ②③④①
下图是一位学生画的历史漫画,如果请你为这幅漫画命名,最恰当的应是(    )

A . 君主集权的强化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 . 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D . 闭关锁国政策
下列哪一措施不是汉高祖刘邦时期采取的措施(  )

A . 让士兵还乡务农 B . 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 C . 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 D . 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自古以来,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完成统一有哪几个朝代?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2. (2) 材料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用史实说明唐蕃“和同为一家”,并回答该史实的意义。
  3. (3) 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的标志是什么?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从这句词中,毛泽东认为成吉思汗出类拔萃的领域是(     )
A . 政治领域 B . 经济领域 C . 军事领域 D . 文化领域
下列关于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B . 两宋时,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 C .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D . 宋朝时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列举会从事原始农业的两个原始人类。
列举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学教育使用的教材。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农业是国之根本,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有(    )

①农作物种植  ②家畜饲养  ③磨制工具  ④聚落  ⑤城市的出现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⑤ C . ①②③⑤ D . ①③④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