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的观点实质上代表


A . 统治阶级的利益 B . 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 C . 知识分子的不同认识 D . 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酒店多点灯烛沽卖,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直至天明”。“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据此可知两宋时期(   )
A . 乡村文化繁荣 B . 夜市经济繁华 C . 海外贸易活跃 D . 交子开始使用
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的治国措施各具特点,政治家们用自己的智慧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史实,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后世的中国文人来说,唐太宗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国家由一个精力充沛但聪明而谨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着他的帝国,同时又一贯谦虚耐心地听取群臣——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见。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另外还由于它表现了君臣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

——《剑桥中国隋唐史》

材料二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三  宋太祖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有意重用文臣掌扳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用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材料四  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他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啫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整顿吏治,注重农桑。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摘自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 (1) 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理念?并举出这段时期出现的一对相处融洽的君臣。
  2. (2) 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是什么?举出唐太宗“赢得了他们的爱戴”的史实。
  3. (3) 从材料三中可读出宋朝的治国之策是什么?简述这个政策给国家带来的积极影响?
  4. (4) 材料四中忽必烈采纳汉族儒臣的建议,推行的一系列治国措施,对他完成统一大业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5. (5) 你认为上述统治者在治理国家中的共同之处有哪些?
下列有关宋辽议和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

A . 议和的背景是北宋军队在澶州之战中遭到失败 B . 宋辽议和的内容是辽撤兵,北宋答应送给辽岁币 C . 宋辽议和就是历史上所称的澶渊之盟 D . 宋辽议和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四大发明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列推动世界文化发展的发明有(   ) 

 ①造纸术 ②指南针  ③火药和火药武器   ④印刷术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④
如图所示,他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他是(    )

A . 贾思勰 B . 祖冲之 C . 王羲之 D . 顾恺之
殿试第一称“状元”,号称“大魁天下”,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历史上,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   )
A .   隋炀帝 B . 唐太宗 C . 武则天 D . 唐玄宗
如图是十五世纪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路线图。这两次远洋航行的共同点(    )

①增进了各地区的了解  ②有利于各地区的交流

③都具有开拓冒险精神  ④推动了殖民扩张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春秋霸王串联起了整个春秋时代,他们见证了这数百年的兴衰荣辱。公元前7世纪中期,通过改革,成为中原第一霸主的是(    )
A . 晋文公 B . 齐桓公 C . 秦穆公 D . 楚庄王
汉代陵阳县,故址在今安徽省石台县广阳镇,晋为避杜皇后名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讳改名南阳。这种地名的变化反映了(    )
A . 外戚干政 B . 战乱频繁 C . 皇权至高无上 D . 地方权力削弱
如图为我国古代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下图中是某历史短剧的台词片段,从台词的对白中判断出小华、小明他们正在排练(     )

A . 张骞出使西域 B . 郑和下西洋  C . 清军出兵雅克萨 D . 玄奘印度取经
“名片”,是现代人们自我介绍、相互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纵观华夏历史,两千年前的丝绸、一千年前的瓷器和五百年前的茶叶都名符其实地成为古老中国的“名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一世纪的一天,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身穿丝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轰动一时。后来,身着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材料二: 新华社2012年4月电,香港苏富比拍卖行在此间举行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见右图)的专场拍卖,激烈竞逐后拍品以2.786亿港元(合2665万美元)成交,创造了宋代瓷器新的世界拍卖纪录。

材料三: 有史料记载,早在明末清初,中国的茶叶风靡欧洲各国,并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1662年,号称“饮茶皇后”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布拉甘萨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时,其陪嫁物品中,包括有221磅的中国红茶和精美的东方茶具。

材料四: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列强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疯狂掠夺中国的茶叶、生丝、瓷器。在列强铁蹄的蹂躏下,古老中国的“名片”黯然失色。

  1. (1) 据材料一,丝绸这张“名片”主要是通过什么渠道送达罗马的?当时这个重要渠道的起点在哪?

  2. (2) 据材料二,这个天青釉葵花洗如此昂贵,不仅仅是因为其年代久远,主要还是其制作工艺非常精美。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所知道的宋代制瓷业的辉煌。

  3. (3) 据材料三,上述材料反映了茶叶风靡全球,请问中国的种茶业何时兴起?清朝通过什么机构统一出口茶叶到葡萄牙的?

  4. (4) 据材料四,对于中国名片的“鲜亮”、“失色”,你有什么感想?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1) 亚洲先人们很早就开始了文明交流互鉴。汉武帝时,哪一历史事件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之后逐渐形成的丝绸之路记录着亚洲先人们交往交流、互通有无的文明对话,试举两例加以说明。请用一句话描述你心中的丝绸之路。
  2. (2) 1871年底,一支包含49名明治高官在内的政府使节团从日本横滨出发,前往美、英等12个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考察。日本政府此举的目的是什么?明治维新中的哪些措施体现了这次考察的成果?日本因此走上了怎样的发展道路?
  3. (3) 当前,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文明交流互鉴的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这得益于哪一项技术的发明和普及?
  4. (4) 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秉持什么态度?
有人说:“‘封邦建国’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主要评价(  )

A . 世袭制 B . 禅让制 C . 郡县制 D . 分封制
自古以来人们对秦始皇(见下图)评说不一。李白赞他“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司马迁说他“刻薄寡恩,心如虎狼”……。

请你也来评一评。

  1. (1) 【收集资料】班级的同学从不同途径收集了有关秦始皇的史料:如影视作品、历史小说、文物古迹、民间传说等。你认为哪一种史料是最可信的?

  2. (2) 【整理资料】①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

    ②统一度量衡。

    ③有车裂等十多种死刑。

    ④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⑤统一文字。

    ⑥建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如右图所示。

    A组同学观点: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你认为上述哪些材料可以论证这一观点?(只填序号。)

    B组同学观点:秦始皇是暴君。你认为上述哪些材料能够论证这一观点?(只填序号。)

  3. (3) 【论从史出】分析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用一句简练的话评价秦始皇。

唐太宗说:“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下列史实中,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上述观念的是(    )
A . 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 . 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C . 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 D . 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
下图是唐三彩骑驼乐舞俑,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两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从该文物,可以获取的唐朝信息不包括(    )

A . 艺术的繁荣状况 B . 政治清明 C . 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D . 开放的社会局面
明朝的科举制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能自己随意发挥。否则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录用。此举的影响是(    )
A .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B . 严重影响了人才的选拔 C . 阻碍了中央集权的发展 D . 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前提与动力。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1. (1) 探究一:制度篇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进士、举人、状元等称号主要是通过
    考试的途径获得的武则天对该制度有哪些创新?

  2. (2) 探究二:经济篇

    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列举唐朝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生产工具。宋朝时制瓷业继续发展,什么地方发展成为“瓷都”?为鼓励对外贸易,又设置了什么管理机构?

  3. (3) 探究三:文化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唐朝主要的文学形式是什么?

  4. (4) 探究四:启示篇

    通过对上述史实的学习,对你有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