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阅读材料:

材料一: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材料二:在杭州西湖边,有一座古墓,题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对联。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的“靖康耻”标志哪一朝代灭亡?

  2. (2) 材料二的对联中的“忠骨”是指谁?“佞臣”又是指谁?

  3. (3) “忠骨”实际上是一种什么精神?

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在全国各地设,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
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    )
我国有了文字可考历史是从夏朝开始。
下面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内容是(    )

A . 开创科举制度 B . 设御史台 C . 设立三司 D . 设立军机处
"他们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有很多发明创造。他们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材料中的“他们"是指(    )
A . 盘古、女娲 B . 炎帝、黄帝 C . 尧、舜、禹 D . 老子、孔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 (1) 这几句话出自哪位皇帝之口?
  2. (2) 材料一说明他认识到什么问题?如果你现在是一位国家公务员,你觉得从材料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以指导自己的工作?
  3. (3)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具体体现是什么?
  4. (4) 材料三中的“镜子”指的是谁?当时被重用的人才还有哪些?举一例。
李明和历史小组的同学利用暑假去实地探访古代的“丝绸之路”,他们去的地方应包括(     )

①西安 ②银川 ③河西走廊 ④敦煌 ⑤太原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⑤ D . ②③④
西汉在汉武帝在位时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有:(   )

①收回地方铸币权   ②盐铁官营   ③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④奖励工商业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隆二年(961年)春,罢殿前都点检(注:禁军统帅)幕容延钊。此后此职不再授人,由皇帝直接掌握禁军。

材料二:太祖曰:“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材料三:太祖即位,患方镇犹习故,常取于民无节,而意多跋扈。一日,召便殿,赐饮款曲。因问诸方镇:“尔在本镇,除奉公上之外,岁得自用,为钱几何?”方镇具陈之,上喻之日:“我以钱代租税之入,以助尔私。尔辈归朝,日与朕相宴乐,何如?”方镇再拜,即诏给侯伯随使公使钱,虽在京,亦听半给。州县租赋,悉归公上,民无苛敛之患。

  1. (1) 所给三则材料与哪个朝代有关?材料中的“太祖”是何人?
  2. (2) 材料二与哪一事件有关?
  3. (3) 材料三中的“州县租赋,悉归公上”与哪一措施有关?
下图是19世纪末出土于“殷墟”的文物,上面所刻的文字被称为(    )

A . 金文 B . 钟鼎文 C . 铭文 D . 甲骨文
下列哪一项不利明太祖、明成祖君权的加强(    )
A . 废除丞相 B . 设立东厂 C . 分封藩王 D . 迁都北京
它是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至明朝时形成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它是(    )
A . 紫禁城 B . 长城 C . 滇池 D . 赤嵌楼
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其反映的实质是(    )
A . 自给自足的封建小生产 B . 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C . 明朝的大商人很多 D . 明代一些手工业部门规模很大
“光盘行动”是2013年1月初起,公众自发发起的一项主题为“从我做起,今天不剩饭”的公益活动,倡议市民厉行节约,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同时就提倡“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
A . 老子 B . 韩非子 C . 荀子 D . 墨子
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中国历史上的哪次战争有关?(      )

A . 巨鹿之战 B . 淝水之战 C . 赤壁之战 D . 官渡之战
有一部名为《澶渊之盟》的古装电视剧中,不应该出现的剧情是( )

A . 辽军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 B . 宰相寇准反对退让,劝皇帝御驾亲征 C . 宋真宗抵达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 D . 北宋每年送给金“岁币”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的中心是(   )
A . 大兴 B . 洛阳 C . 涿郡 D . 余杭
有四位同学对学过的隋唐史进行概括,你认为其中较为准确的是(    )

A .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 中华民族大融合 C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 中华帝国的衰弱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明太祖实录》: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材料四:它为清代所独创,其设立与雍正初清廷向西北用兵有密切联系。它地处内廷,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发出的诏旨不通过内阁,而是交兵部直接发出,称为“廷寄”,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成为皇帝统治的得力工具。

--改编自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编《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 (1) 材料一图示反映的是唐朝的什么制度?
  2. (2) 材料二反映的是元朝实行什么制度,元朝的首都及图中的琉球分别属于哪一机构管理?材料中“宣政院辖地”的出现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3. (3) 材料三中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 (4) 材料四中的“它”指什么?以上材料体现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