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下列内容在书中不能查阅到的是(    )

A . 齐桓公称霸 B . 西周分封制 C . 秦统一六国 D . 曹操统一北方
央视《国宝档案》曾介绍过青州博物馆“镇馆之宝”﹣﹣赵秉忠状元卷。“状元”这一称号源于(  )
A . 百家争鸣 B . 商鞅变法 C . 刺史制度 D . 科举制度
阅读材料:

材料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二: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以动辄百万计。——宋高宗

材料三:“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世祖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回答,经济重心的南移何时开始何时完成?国家的财政收入特别来自于何地?

  2. (2) 材料二中的市舶指什么?当时世界的大商港有哪几个?“市舶之利”在当时的财政收入中占有什么地位?

  3. (3) 材料三中元世祖发展农业采取了那些措施?

“他不但结束了南北分裂两百多年的局面,而且成功地将原北周的制度移植到大江南北。他创立的制度中,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都影响了中国政治一千多年……他是个超越他的时代的人物,在大唐的辉煌盛世之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材料中“他”指(    )

A . 隋文帝 B . 北魏孝文帝 C . 隋炀帝 D . 唐太宗
下图的古代工具名称是(    )

A . 翻车 B . 筒车 C . 水排 D . 耧车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历代中央政府为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采取了有效的措施进行管辖。结合如图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1:元朝疆域

材料二:如图2:清朝疆域

  1. (1) 根据材料一图,为巩固统治,元朝在地方上推行了怎样的行政制度?

  2. (2) 材料二图为1820年的清朝疆域,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代的中央政府都积极采 取措施,以维护民族的独立、国家的统一。以明清两代为例,回答:①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包括和雅克萨之战;②平定边疆少数不法分子的叛乱,如“削藩”和;③积极加强对地方,尤其是边疆地区的管理,先后设置了台湾府、驻藏大臣和,并热烈欢迎回归祖国;④也有一些极端的举措,例如: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以稳定其统治的经济基础;实行的对外政策,以较为愚蠢的办法,防止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

  3. (3) 根据以上的了解,你认为维护国家主权、民族统一,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政治大动荡、社会大变革、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请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 (1) 【政治动荡】

    ①请写出春秋时期先后称霸中原的四位霸主。

    写出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三例。

  2. (2) 【社会变革】“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

    ①材料涉及到的是哪次变法?支持此次变法的人物是谁?

    ②这场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请写出这场变法中可以使秦国“富国”和“强兵”的措施。

  3. (3) 【思想文化繁荣】

    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局面被称为什么?请写出其中影响最大的四个学派。

“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膚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那么,明太祖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   )
A . 御史大夫 B . 御史台 C . 锦衣卫 D . 东厂
战国时期各国新兴地主阶级实行变法是为了(    )
A . 做诸侯中的“霸主” B . 富国强兵,维护统治 C . 防御外来侵略 D . 维护周天子的权威
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主张能突出体现出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是(    )
A . 仁者爱人 B . 因材施教 C . 有教无类 D . 为政以德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当时,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摘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课本

材料二:

材料三: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为了巩固统治,他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

  1. (1) 根据材料一、二,元朝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元朝时,形成的新的民族是什么民族?
  2. (2) 分析材料一、材料二说出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归纳促成这种趋势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明朝的都城是?分析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恰当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阅读材料,回到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打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大宗当面数明他的罪状后,还是授予官爵,赐给田宅,…对东突厥各部的首领,唐朝也给予优厚待遇,仍令他们管理旧部,朝廷里也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雍正皇帝成精明确指出:“从俗从宜”,“从安其俗”,强调了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

--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材料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 (1) 材料一体现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

  2. (2) 据材料二,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历代清朝统治者是怎样管辖西藏的?

  3. (3) 据材料三,新中国实行民族自治政策的前提和目的各是什么?

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虫兽较多。因此,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是(   )

A . B . C . D .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折射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变化。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是在(   )

A . 三国时期 B . 隋唐时期 C . 南宋时期 D . 明清时期

下列地图所示现象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

A . 促进了民族融合 B . 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 C . 完成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D . 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这副对联与以下哪位帝王有关( )
A .   唐太宗 B . 唐中宗 C . 唐高宗 D . 武则天
交流促进发展,开放带来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材料二唐蕃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前,是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君不闻胡茄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杜甫《黄河》

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

——白居易《西凉伎》

材料四:“丝绸之路”为沿途地区的社会交往提供了通道。盛唐时期的长安,中西文化交融。如图是陕西西安出土的《唐骑驼乐舞三彩俑》,骆驼昂首挺立,中间一胡人跳舞,其余四人围坐演奏胡乐。

——摘编自《剑桥插图中国史》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为唐太宗赢得了怎样的称号。
  2. (2) 吐蕃是今天哪一民族的祖先?材料二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
  3. (3) 提取材料三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4. (4) 根据材料四,指出盛唐时期长安社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
  5. (5) 综合以上材料,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呢?
穿越时空隧道,神游北宋东京。看杂耍踢球,听说书唱曲,赏古玩字画……我们来到的娱乐兼商业场所是(    )

A . 交子 B . 瓦子 C . 市舶司 D . 会子
清朝前期,我国疆域北接(    )
A . 葱岭 B . 外兴安岭 C . 库页岛 D . 西伯利亚
“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较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
A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 . 有教无类 C . 因材施教 D . 以德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