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经验的积累,产生了原始农业,这是人类经济史上第一次重大革命。下列与原始农业的兴起无关的是(    )
A . 农作物的种植 B . 家畜的饲养 C . 城市的出现 D . 磨制石器的发展
下列图片资料共同反映了我国哪一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的生活状况?(    )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半坡居民 D . 河姆渡居民
秦统一之前,中国地域内有许多分封的国家,各国有自己的国君或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有限;秦统一后。为了有效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 )
A . 禅让制 B . 分封制度 C . 郡县制度 D . 行省制度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商朝的(   )
A . 司母戊鼎 B . 四羊方尊 C . 青铜立人像 D . 大盂鼎
传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尧舜禹,他们都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爱戴。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待人。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他们都是通过禅让当上部落联盟首领的。由此,体现出禅让制度的选才思想是(    )
A . 以财产的多少选人 B . 以出生的身份选人 C . 以才德选人 D . 依法选人
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是(    )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半坡聚落 D . 河姆渡聚落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这是郭沫若先生在1963年为纪念鉴真逝世1200周年而写的诗句。下列能够说明鉴真“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的是(  )
A . 写了《大唐西域记》 B . 编纂了《金刚经》 C . 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 D . 主持设计建造了赵州桥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它正式确立是在(    )
A . 隋文帝时 B . 隋炀帝时 C . 武则天时 D . 唐玄宗时
君主的利益高于所有单独个体的私利,只有集合统筹全国之统治能力并匹配以有效的铁腕手段,才有可能杜绝和避免动乱发生。这一观点符合(    )
A . 儒家思想 B . 法家思想 C . 墨家思想 D . 道家思想
"和同为一家"反映的是哪个少数民族与唐朝的友好相处( )

A . 吐蕃   B . 回纥 C . 彝族  D . 白族
《大唐西域记》是记录唐代高僧玄奘的一本书,下列对此书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 书名中的“西域”包括古丝绸之路沿线的部分地区 B . 这本书记录了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区的山川风物和社会习俗 C . 这本书由玄奘的弟子整理成书 D . 这本书是玄奘根据自己的亲身见闻所写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下列成语中源自春秋时期的是(    )
A . 三顾茅庐 B . 草船借箭 C . 卧薪尝胆 D . 破釜沉舟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

A . 洛阳 B . 长安 C . 建康 D . 北京
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和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所起到的作用有(    )

①在经济上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②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③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④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史料中记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宣政院主要负责管辖的地方是(    )
A . 台湾 B . 新疆 C . 西藏 D . 乌里雅苏台
对于秦国的商鞅变法,不正确的看法是(  )

A . 秦孝公变法的坚定决心与商鞅大刀阔斧变法的行动相得益彰 B . 假如商鞅没有遇到秦孝公,他的治国才能很可能难以施展 C . 一些旧贵族极力反对变法,说明任何变法都会涉及利益的重新调整 D . 商鞅是杰出的政治家,没有他就没有秦国的变法和强大
“朝廷……实仰东南财富”;“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    )

A . 汉朝 B . 唐朝 C . 两宋时期 D . 清朝
“三顾茅庐”这一典故与下列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

A . 袁绍 B . 曹操 C . 诸葛亮 D . 孙权
元朝时期,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这个民族是(   )

A . 苗族 B . 回族  C . 满族 D . 壮族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共同的生活特点不包括(   )

A . 普遍使用打制石器 B . 会建造房屋 C . 过着定居的生活 D . 种植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