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有学者曾说:“秦皇焚书、汉武尊儒,动机的说法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该学者认为“秦皇焚书、汉武尊儒”的目的都是为了(    )
A . 促进文化 B . 巩固统治 C . 发展经济 D . 禁绝言论
张角创立太平道,经过10多年在社会底层传教,信徒已有数十万。184年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根据材料,张角起义的特点有(    ) 

 ①利用宗教宣传起义     

 ②有组织、有准备 

 ③起义规模巨大     

 ④起义军力量大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清朝设立军机处的根本目的是(  )

A . 防止大臣专权 B . 提高内阁的地位 C . 加强皇权 D . 加强军国大事的保密性
自东汉到西晋,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 民族交融的加强 B . 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 C . 西晋短期统一,政局稳定 D . 北方战乱动荡,民族矛盾尖锐
自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历代封建王朝在巩固政权方面做出了很大胆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材料三:(元朝疆域)“北与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言”

——《元史 地理志》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新皇帝”是谁?为巩固统治“新皇帝”

    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

  2. (2) 材料二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试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唐朝体现这一政策的事实一例。
  3. (3) 从材料三中你可以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4. (4) 概括指出三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

(译文:统一称量物品(一般指粮食)用统一大小的量具,即重量单位要一致,长度单位要一致。所有的马车两车轮的间距要相。写书信或文章时用相同的文字。)

  1. (1) 材料一中的措施是谁实施的?

  2. (2) 材料包含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

  3. (3) 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元朝时期,忽必烈命八思巴掌管总制院,管辖全国佛教和吐蕃政务。这一机构后来被称为(   )
A . 澎湖巡检司 B . 宣政院 C . 中书省 D . 行中书省
孔子说,冉有做事缩手缩脚,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好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这反应了孔子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
A . 有教无类 B . 因材施教 C . 首创私学 D . 为政以德
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
A . 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 B . 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C . 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D . 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
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盛唐时期,农民积极兴修水利,改进工具,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图片_x0020_100002

材料二:盛唐时期是诗歌最为繁荣、成就最高的时期.众多的诗人在浪漫的氛围中自由地创作,共同营造出震撼后世的“盛唐气象”。

材料三: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唐朝的繁盛吸引了当时世界各国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强大的国力、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的开放和广泛的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

  1. (1) 材料一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式农具名称分别是?
  2. (2) 阅读材料二,指出盛唐时期的皇帝是谁?他统治前期被称为什么?从当时的国情和诗歌的繁荣中你能得到怎样的认识?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唐蕃通婚的史实。
  4. (4) 根据材料四,请写出唐朝时期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我国两位杰出高僧。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震惊世界。请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明代医学著作是(  )

A .   《唐律疏议》 B . 《农桑辑要》 C . 《本草纲目》 D . 《齐民要术》
《贞观政要》记载: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太宗)又谓(太子)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反映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    )

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②任用贤才    ③虚心纳谏    ④合并州县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
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是:(   )
A . 文成公主 B . 松赞干布 C . 玄奘 D . 鉴真
某同学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览。下列图片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    )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科举制度自诞生之日起,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其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计,历代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科举考试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这表明科举制度(    )
A . 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稳定 B . 促进文学艺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C . 为历朝历代选拔了大量的人才 D . 为读书人创造了绝对公平的机会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联系与交流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开放与包容是各国文明进步的重要理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材料二: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诸国。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唐朝主动对外友好交往的两个事例。
  2. (2) 材料二中“郑和出使西洋”最远到达哪里?有什么意义?
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元朝统治者是如何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元朝统治者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在东南、西南地区设置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元朝时期,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同汉、蒙、维吾尔等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这个民族是(   )

A . 壮族 B . 满族 C . 回族 D . 白族
唐代,我国境内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他们都曾以各种方式与唐朝建立密切联系。唐玄宗时,有一少数民族赞普上表自称“外甥”,与唐“和同为一家”。这个少数民族就是今天的(     )

A . 白族 B . 彝族 C . 维吾尔族 D . 藏族
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它的开通是在(     )

A . 汉朝 B . 唐朝 C . 宋朝 D . 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