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电视剧《汉武大帝》向观众全景式地展示了汉武帝刘彻纵横跌宕的一生和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以下场景不可能在该剧中出现的是(    )
A . 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半两钱 B .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 C . 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 D . 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这是郭沫若先生在1963年为纪念鉴真逝世1200年而写的诗句,请问下列能够说明“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的是(    )
A . 设计建造了赵州桥 B . 编写《大唐西域记》 C . 设计建造了唐招提寺 D . 编纂《金刚经》
商周时期,代表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是(    )
A . 彩陶 B . 青铜器 C . 铁器 D . 瓷器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图片反映这一主题的是(   )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①④
下列哪一现象是东汉中后期的主要政治表现(    )

A .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B . 诸侯四起,争夺王位 C .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D . 暴政治国,怨声载道
下列哪部小说成书是在明朝以后的(    )
A . 《三国演义》 B . 《西游记》 C . 《水浒传》 D . 《红楼梦》
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的朝代是(   )
A . 宋朝 B . 元朝 C . 明朝 D . 清朝
良好的民族关系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石。

①见证了北魏孝文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中原大都会是

②见证了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汉藏联系的雪域高原的历史名城是

③“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其基本政治制度保障是

在元谋人化石出土的地方,人们发现了能够证明元谋人为古人类,且与古猿是完全不同的物种最有力的证据。这一证据是(    )
A . 粗糙的石器工具 B . 元谋人牙齿化石 C . 烧制的陶瓷碎片 D . 大量的粟谷种子
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能反映淸朝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的是(   )
A . 三彩骆驼俑 B . 金奔巴瓶 C . 青花凤嘴壶 D . 铜火铳
“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政治制度的出现,这一制度是(   )

A . 分封制 B . 王位世袭制 C . 郡县制 D . 科举制
专制集权国家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修建规模庞大的工程。下列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 . 司母戊鼎 B . 敦煌石窟 C . 明长城 D . 赵州桥
下列关于政权和建立者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 北宋——完颜阿骨打 B . 西夏——赵国胤 C . 金——元昊 D . 辽——耶律阿保机
追求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    )
A .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付。” B . “仁者爱人”“以德为政” C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 “兼爱”“非攻”
毛泽东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本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资治通鉴》记载了哪一段时期的历史?( )

A . 黄帝至汉武帝 B . 西周至春秋 C . 战国至五代 D . 隋唐至明清
唐朝对外交往发达的原因不包括(    )

A . 经济的繁荣 B . 开放的对外政策 C . 对外交通发达 D . 唐朝文学艺术繁荣
统治前期,唐朝达到全盛时期,史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

——元·王祯《农书》

"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臣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

——唐·徐来军《调笑令》

材料二:唐太宗道:"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1. (1) 材料一描述的是唐朝哪两种农业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出它们作用。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宗为实现"民衣食有余"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
  3. (3)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李斯说:“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公元前212年,因为有儒生方士说秦始皇“天性刚愎自用,贪于权势”等,秦始皇大怒,命御史追查,结果以诽谤罪将460人在咸阳坑杀。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孔子和儒家思想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李大钊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消极作用?

  2. (2) 请概括材料二的主张。该主张的实施有何影响?

  3. (3) 材料三对儒家思想持何态度?

  4. (4) 我们应当怎样正确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使中国重新统一的朝代是(   )

A . 西汉 B . 东汉 C . 隋朝 D .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