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物理

如下图所示,直线A为电源的U-I图线,直线B为电阻R的U-I图线,用该电源和电阻组成闭合电路时,电源的输出功率和效率分别是(   )

图片_x0020_100009

A . 2W,33.3% B . 4W,33.3% C . 2W,66.7% D . 4W,66.7%
如图所示,半径为 的圆形区域内有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 。在磁场边界上的 点放置一个放射源,能在纸面内以速率 向各个方向发射大量的同种粒子,粒子的电荷量为 、质量为 (不计粒子的重力),所有粒子均从磁场边界的某段圆弧射出,其圆弧长度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粒子进入磁场时的速率为 B . 所有粒子中在磁场中运动的最长时间是 C . 若粒子入射速率为 时,有粒子射出的边界弧长变为 D . 将磁感应强度大小改为 时,有粒子射出的边界弧长变为
如图所示,一个两端封闭的玻璃管(也称牛顿管),其中一端有一个开关,玻璃管可以与外界相通。把质量不相同的铁片和羽毛放到玻璃管中,玻璃管竖直放置,让铁片和羽毛从玻璃管上方同时开始下落,观察到铁片总是先落到玻璃管的底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16

A . 铁片先落到底端是因为铁片在玻璃管中的受到的阻力小于羽毛受到的阻力 B . 铁片先落到底端是因为下落过程中铁片的加速度大于羽毛的加速度 C . 铁片与羽毛下落到玻璃管底端的速度大小相等 D . 将玻璃管中的空气抽成真空状态,铁片依然先落到玻璃管底端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时,记录了下列实验步骤.

A.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绕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B.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C.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

D.换上新纸带,重复操作三次.

  1. (1) 合理操作顺序是.(填写步骤前面的字母)
  2. (2) 打点计时器使用频率f=50Hz的交流电源.在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中得到的纸带上,舍去前面较为密集的点,每隔4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测得相邻计数点间距离为s1=7.05cm、s2=7.68cm、s3=8.33cm、s4=8.95cm、s5=9.61cm、s6=10.26cm,如图所示.

    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s;

  3. (3) 打下A点时物体瞬时速度的大小是m/s;物体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是m/s2 .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如图所示,一理想变压器的原线圈匝数。n1=1000,所加电压U=220V,串联了一个阻值为r=4Ω的电阻;副线圈接人电路的匝数n2可以通过滑动触头Q来调节,副线圈接有电阻R=9Ω。要使R消耗的功率最大,n2的取值为(     )

A . 2 000 B . 1500 C . 600 D . 400
如图是氧气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速率分布规律图,横坐标表示速率,纵坐标表示某一速率内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由图可知 (   )

A . ①状态的温度比②状态的温度低 B . 同一温度下,速率大的氧气分子数所占的比例大 C . 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规律 D . 如果气体温度升高,分子平均动能会增大,且所有分子的速率都增大
一警车A停在路口,一违章货车B恰好经过A车,A车立即加速追赶,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0~4 s时间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车的加速度为5 m/s2 B . 两车相距最远为5 m C . 3 s末A车速度为7 m/s D . 在2 s末A车追上B车
下列物理量属于矢量的是(   )
A . 速率 B . 重力势能 C . 电势 D . 电场强度
如图所示,实线为某静电场的电场线分布,C点和D点为同一电场线上的两点,一带正电的粒子仅在电场力作用下,由A点沿虚线运动到B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电场强度方向由D指向C B . A点的电势高于B点的电势 C . 粒子在C点受到的电场力大于在D点受到的电场力 D . 粒子在A点时的电势能小于在B点时的电势能
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104 mL油酸酒精溶液中有纯油酸6 mL.用注射器测得1 mL上述溶液中有50滴.把1滴该溶液滴入盛水的浅盘里,待油膜形状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在玻璃板上描出油膜的轮廓,然后把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其形状如图所示,坐标纸中正方形小方格的边长为20 cm。(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 (1) 油膜的面积是m2
  2. (2) 每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纯油酸的体积是m3
  3. (3) 根据上述数据,估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为m.

2013·北京四中高三开学检测,12题)如图,大小相同的摆球ab的质量分别为m3m,摆长相同,并排悬挂,平衡时两球刚好接触,现将摆球a向左边拉开一小角度后释放,若两球的碰撞是弹性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第一次碰撞后的瞬间,两球的速度大小相等

B.第一次碰撞后的瞬间,两球的动量大小相等

C.第一次碰撞后,两球的最大摆角不相同

D.发生第二次碰撞时,两球在各自的平衡位置、、、

如下图所示,在一次救灾工作中,一架沿水平直线飞行的直升飞机A,用悬索(重力可忽略不计)救护困在湖水中的伤员B。在直升飞机A和伤员B以相同的水平速度匀速运动的同时,悬索将伤员吊起,在某一段时间内,AB之间的距离以(式中H为直升飞机A离地面的高度,各物理量的单位均为国际单位制单位)的规律随时间变化,不计空气阻力,则在这段时间内

A.悬索的拉力等于伤员的重力

B.悬索是竖直的

C.伤员做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均不变的曲线运动

D.伤员做加速度大小增加的曲线运动

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霍金,这一串光辉的名字将永载世界科学的史册.关于他们  对物理学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伽利略主张用实验——数学方法研究自然规律

B牛顿被誉为第一个称量地球质量的人

C爱因斯坦创立能量子概念

D霍金最先提出黑洞概念

如图所示,带箭头的线表示某一电场的电场线.在电场力作用下,一带电粒子(不计重力)经A点飞向B点,径迹如图中虚线所示,试判断:

                             

1)粒子带________电;                    

2 粒子在________点加速度大;

(3)粒子在________点动能大;

4AB两点相比,________点电势高.

(2018·江西模拟)如图所示,传送带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θ=30°,传送带两端AB间的距离l=5 m,传送带在电动机的带动下以v=1 m/s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匀速运动,现将一质量m=10 kg的小物体(可视为质点)轻放在传送带上的A,已知小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在传送带将小物体从A点输送到B点的过程中(重力加速度g10 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的时间为5 s

B.传送带对小物体做的功为255 J

C.电动机做的功为255 J

D.小物体与传送带间因摩擦产生的热量为15 J

某同学用下列器材测量一电阻丝的电阻Rx:电源E,适当量程的电流表、电压表各一只(电流表有内阻,电压表内阻不是无限大),滑动变阻器RRP,开关S1S2,导线若干.他设计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测量电阻Rx的值,并有效地消除了因电压表和电流表内阻而产生的系统误差.

实验步骤如下:

A.先闭合S1,断开S2,调节RRP,使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合理,记下两表示数为I1U1

B.闭合S2,调节RP,记下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为I2U2.

(1)请你帮他按电路图在实物图乙上连线;

(2)指出上述步骤B中错误的做法并进行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用测量数据表示被测电阻Rx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竖直平面内一足够长的光滑倾斜轨道与一长为 的水平轨道通过一小段光滑圆弧平滑连接,水平轨道右下方有一段弧形轨道 。质量为 的小物块 A 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以水平轨道末端 点为坐标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轴的正方向水平向右, 轴的正方向竖直向下,弧形轨道 端坐标为 端在 轴上。重力加速度为

1 )若 A 从倾斜轨道上距 轴高度为 的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求 经过 点时的速度大小;

2 )若 A 从倾斜轨道上不同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经过 点落在弧形轨道 上的动能均相同,求 的曲线方程;

3 )将质量为 为常数且 )的小物块 置于 点, A 沿倾斜轨道由静止开始下滑,与 B 发生弹性碰撞(碰撞时间极短),要使 A B 均能落在弧形轨道上,且 A 落在 B 落点的右侧,求 A 下滑的初始位置距 轴高度的取值范围。


关于速度和加速度,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速度变化得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

B 加速度不变(不为零),速度不变

C 加速度减小,但速度有可能在增加

D 加速度的方向总跟速度的方向一致

一个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逐渐减小到零时,那么该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  )

A.速度不断增大,到加速度为零时,速度达到最大,而后做匀速直线运动

B.速度不断减小,到加速度为零时,物体运动停止

C.速度不断减小到零,然后向相反方向做加速运动,而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D.速度不断减小,到加速度为零时速度减小到最小,而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质量M=2.0kg的木块,从A点由静止起沿斜面下滑,斜面倾角为 θ =37°,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0.开始下滑后1s末,一质量m=0.015kg的子弹以平行于斜面向上的速度v1=900m/s射入木块,并立刻以v2 =100m/s的速度穿出,求子弹穿出后,木块到A点的最小距离.(sin37°=0.60cos37°=0.80g=10m/s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