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轻质细绳一端系一质量为m=kg的小球A,另一端挂在光滑水平轴O 上,O到小球的距离为L=0.1m,小球跟水平面接触,但无相互作用,在球的两侧等距离处分别固定一个光滑的斜面和一个挡板,如图所示,水平距离s为2m,动摩擦因数为0.25.现有一小滑块B,质量也为m,从斜面上滑下,与小球碰撞时交换速度,与挡板碰撞不损失机械能.若不计空气阻力,并将滑块和小球都视为质点,g取10m/s2,试问:
(1)若滑块B从斜面某一高度h处滑下与小球第一次碰撞后,使小球恰好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求此高度h.
(2)若滑块B从h=5m处滑下,求滑块B与小球第一次碰后瞬间绳子对小球的拉力.
(3)若滑块B从h=5m 处下滑与小球碰撞后,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求小球做完整圆周运动的次数n.
如图,小球质量为m,摆长为L,最大摆角为θ,且小于5º.小球在竖直平面内摆动。则在图示位置时摆线的拉力为 。从最高点第一次摆到最低点的时间为 。(重力加速度为g)
导体或半导体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机械形变时,其电阻值发生相应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应变电阻效应.图甲所示,用来称重的电子吊秤,就是利用了这个应变效应.电子吊秤实现称重的关键元件是拉力传感器.其工作原理是:挂钩上挂上重物,传感器中拉力敏感电阻丝在拉力作用下发生微小形变(宏观上可认为形状不变),拉力敏感电阻丝的电阻也随着发生变化,再经相应的测量电路把这一电阻变化转换为电信号(电压或电流),从而完成将所称物体重量变换为电信号.
物理小组找到一根拉力敏感电阻丝RL,其阻值随拉力F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小组按图丙所示电路制作了一个简易“吊秤”.电路中电源电动势E=3V,内阻r=1Ω;灵敏毫安表量程为10mA,内阻Rg=50Ω;R1是可变电阻器,A、B两接线柱等高且固定.现将这根拉力敏感电阻丝套上轻质光滑绝缘环,将其两端接在A、B两接线柱之间固定不动.通过光滑绝缘滑环可将重物吊起,不计敏感电阻丝重力,现完成下列操作步骤:
步骤a.滑环下不吊重物时,闭合开关调节可变电阻R1使毫安表指针满偏;
步骤b.滑环下吊上已知重力的重物G,测出电阻丝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
步骤c.保持可变电阻R1接入电路电阻不变,读出此时毫安表示数I;
步骤d.换用不同已知重力的重物,挂在滑环上记录每一个重力值对应的电流值;
步骤e:将电流表刻度盘改装为重力刻度盘.
(1)试写出敏感电阻丝上的拉力F与重物重力G的关系式F=____;
(2)设R-F图象斜率为k,试写出电流表示数I与待测重物重力G的表达式I= ___(用E、r、R1、Rg、R0、k、θ表示);
(3)若R-F图象中R0=100Ω,k=0.5Ω/N,测得θ=60°,毫安表指针半偏,则待测重物重力G=___ N;
(4)关于改装后的重力刻度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重力零刻度线在电流表满刻度处,刻度线均匀
B.重力零刻度线在电流表零刻度处,刻度线均匀
C.重力零刻度线在电流表满刻度处,刻度线不均匀
D.重力零刻度线在电流表零刻度处,刻度线不均匀
(5)若电源电动势不变,内阻变大,其他条件不变,用这台“简易吊秤”称重前,进行了步骤a操作;则测量结果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一个电子和一个正电子对撞发生湮灭而转化为一对光子,设正负电子对撞前的质量均为m,动能均为Ek,光速为c,普朗克常量恒为h.求:
①写出该反应方程;
②对撞过程中的质量亏损和转化成的光子在真空中波长λ.
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时,先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带有绳套的两根细绳。实验时,需要两次拉伸橡皮条,一次是通过两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另一次是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
(1)下列对实验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两个弹簧秤把结点拉到O点之后,为防止O点变动,应用图钉把结点固定在O点
B.弹簧秤在使用前不仅要调零,还要检查其称量是否正确,具体的办法是测定一个已知重力的物体,看弹簧秤示数是否准确。
C.为使实验相对准确,应选用较新的橡皮条来做实验。
D.为使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应多做几组,且每组实验两细绳套的夹角不能变
E.为使实验结果更精确,两弹簧秤的规格必须一样
(2)某同学根据实验在纸上画出了如右图所示的力的示意图(FO与AO共线),其中 是F1和F2的理论合力, 是F1和F2的实际合力
(3)如图所示,某同学两个弹簧秤把结点拉到了O,记录了力的大小和方向。请用作图法较准确的求出F1和F2的合力。
物体A、B、C均静止在同一水平面上,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A、m B、m C,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A、μB、μC,用平行于水平面的拉力F分别拉物体A、B、C,所得加速度a与拉力F的关系图线如图所对应的直线甲、乙、丙所示,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μ A=μB m A <m B B.μ B<μC m B = m C
C.μ B=μC m B>m C D.μ A<μC m A<m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