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单色光做双缝干涉实验,在屏上会得到明暗相间的条纹。关于这个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屏上中央亮条纹最宽,两边的亮条纹宽度逐渐变窄
B.若减小实验中双缝的距离,屏上条纹间距也减小
C.在同样实验装置的情况下,红光的条纹间距大于蓝光的条纹间距
D.同样条件下,在水中做双缝干涉实验屏上所得条纹间距比在空气中的大
一带电粒子,沿垂直于磁场方向射入匀强磁场,粒子一段径迹如图所示,径迹上每一小段都看成圆弧,由于带电粒子使周围空气电离粒子能量不断变小,(带电量不变),则( )
A.粒子带正电,从B射入;
B.粒子带正电,从A射入;
C.粒子带负电,从B射入;
D.粒子带负电,从A射入.
如图31-11所示,一块长方形光滑铝板水平放在桌面上,铝板右端拼接一根与铝板等厚的条形磁铁,一质量分布均匀的闭合铝环以初速度v从板的左端沿中线向右端滚动,则( )
A.铝环的滚动速度将越来越小
B.铝环将保持匀速滚动
C.铝环的运动将逐渐偏向条形磁铁的N极或S极
D.铝环的运动速率会改变,但运动方向将不会发生改变
下列有关简谐振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做简谐振动的物体,受到的回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平衡位置
B、平衡位置就是加速度为零的位置
C、弹簧振子振动过程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系统总机械能守恒
D、弹簧振子振动过程中,弹性势能增加时,弹簧的长度可能变短
质量为2kg的木板B静止在水平面上,可视为质点的物块A从木板的左侧沿木板上表面水平冲上木板,如图甲所示。A和B经过ls达到同一速度,之后共同减速直至静止,A和B的图象如图乙所示,重力加速度
,求:
(1)A与B上表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2)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3)A的质量。
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水平外力F拉动小车和木块一起做无相对滑动的加速度运动.小车质量为M,木块质量为m,加速度大小为a,木块和小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在这个过程中,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 )
A. μmg B. C. μ(M+m)g D. ma
一个弹簧振子的振幅是A,若在Δt的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是s,则下列关系中可能正确的是(包括一定正确的)( )
A.Δt=2T,s=8A
B.Δt=,s=2A
C.Δt=,s=A
D.Δt=,s>A
(20分)如图所示,物块、
、
的质量分别为
、
、
,并均可视为质点,它们间有
关系。三物块用轻绳通过滑轮连接,物块
与
间的距离和
到地面的距离均是
。若
与地面、
与
相碰后速度立即减为零,
与
相碰后粘合在一起。(设
距离滑轮足够远且不计一切阻力)。
(1)求物块刚着地时的速度大小?
(2)若使物块不与
相碰,则
应满足什么条件?
(3)若时,求物块
由最初位置上升的最大高度?
(4)若在(3)中物块由最高位置下落,拉紧轻绳后继续下落,求物块
拉紧轻绳后下落的最远距离?
如图所示,在倾角θ=37°的固定斜面上放置一质量M=1kg、长度L=1.5m的薄平板AB.平板的上表面光滑,其下端B与斜面底端C的距离为10.5m,在平板的上端A处放一质量m=0.5kg的滑块P(可视为质点),开始时使平板和滑块都静止,之后将它们无初速释放.平板与斜面间、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25,已知sin37°=0.6,cos37°=0.8,g=10m/s2,求:
(1)滑块P离开平板时的速度;
(2)平板下端B到达斜面底端C的时间与P到达C点的时间差.
如图所示,甲、乙两物体叠放在水平面上,用水平力F拉物体乙,它们仍保持静止状态,甲、乙接触面也为水平,则乙物体受力的个数为(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学校每周一都会举行升旗仪式,小明是学校的升旗手,已知国歌从响起到结束的时间是48s,旗杆高度是19m,红旗从离地面1.4m处开始升起.小明从国歌响起时开始升旗,若设小明升旗时先拉动绳子使红旗向上匀加速运动,时间持续4s,然后使红旗做匀速运动,最后使红旗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与开始升起时的加速度大小相同,国歌结束时红旗刚好到达旗杆的顶端且速度为零.
试求:(1)计算小明升旗时红旗的位移S和匀速运动的位移时间t2。
(2)红旗匀速运动的速度大小v.
(3)使红旗向上做匀加速运动时加速度的大小a。
如图所示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图象。此时质点P的运动方向沿y轴负方向,且当t=0.55s时质点P恰好第3次到达y轴正方向最大位移处。问:
(1)该简谐横波的波速v的大小和方向如何?
(2)从t=0至t=1.2s,质点Q运动的路程L是多少?
(3)当t=s时,质点Q相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s的大小是多少?
长度为0.5 m的轻质细杆OA,A端有一质量为3 kg的小球,以O点为圆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如图所示,小球通过最高点时的速度为1 m/s,取g = 10 m/s2,则此时小球( )
A.受到6 N的拉力
B.受到6 N的支持力
C.受到24 N的支持力
D.受到36 N的拉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