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物理

轻质弹簧A的两端分别连在质量为m1和m2的小球上,两球均可视为质点.另有两根与A完全相同的轻质弹簧B、C的一端分别与两个小球相连,B的另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C的另一端用手牵住,如图所示.适当调节手的高度与用力的方向,保持B弹簧轴线跟竖直方向夹角为37°不变(已知sin37°=0.6,cos37°=0.8),当弹簧C的拉力最小时,B,C两弹簧的形变量之比为(   )


A . 1:1 B . 3:5 C . 4:3 D . 5:4
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a与F、m之间的定量关系”。

  1. (1) 实验时,必须先平衡小车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该同学是这样操作的:如图乙,将小车静止地放在水平长木板上,并连着已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接通电源,用手轻拨小车,让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说明小车在做运动。
  2. (2) 如果该同学先如(1)中的操作,平衡了摩擦力,以砂和砂桶的重力为F,在小车质量M保持不变情况下,不断往桶里加砂,砂的质量最终达到 ,测小车加速度a,作a﹣F的图象,如图丙图线正确的是

  3. (3) 设纸带上计数点的间距为s1和s2。如图丁为用米尺测量某一纸带上的s1、s2的情况,从图中可读出s1=3.10 cm,s2=cm,已知打点计时器的频率为50 Hz,由此求得加速度的大小a=m/s2

关于物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在定义“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时,主要应用了比值法定义物理量 B . 在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时,主要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C . 在探究加速度a与合外力F、质量m的关系时,主要应用了理想模型的方法 D . 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段近似看成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主要应用了等效替代法
如图所示,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A和B紧靠在一起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如果它们分别受到水平推力F1和F2作用,且F1>F2 , 则A施于B的作用力的大小为(  )

A . F1 B . F2 C . (F1+F2 D . (F1﹣F2
如图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子打火灶点火装置原理图。将1.5 V直流电压通过转换器转换为正弦交变电压 ,再将其加在匝数比 的理想变压器的原线圈上,副线圈两端就可获得高压引发电火花点燃燃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原线圈两端所接交流电压表的读数为6 V B . 放电针之间电压最高可达12000 V C . 放电针之间交流电压频率100 Hz D . 放电针每隔0.02 s点火一次
如图所示,一端固定在地面上的杆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将一质量为M的滑块套在杆上,滑块通过轻绳悬挂一质量为m的小球,杆与滑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先给滑块一个沿杆方向的初速度.稳定后滑块和小球一起以共同的加速度沿杆运动,此时绳子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β,且β>θ,不计空气阻力.则滑块的运动情况是(    )

A . 沿着杆减速下滑 B . 沿着杆减速上滑 C . 沿着杆加速下滑 D . 沿着杆加速上滑
某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当t=0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10m/s,方向向东;当t=6s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2m/s,方向向西,则在t为多少时,物体的速度大小变为4m/s(   )

A . 4 s B . 5s C . 8 s D . 7 s
a、b两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向行驶,两车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在t=0时刻,b车在a车前方s0处,在0~t1时间内,b车的位移为s,则(   )

图片_x0020_100015

A . 若a、b在t1时刻相遇,则s0=3s B . 若a、b在 时刻相遇,则 C . 若a、b在 时刻相遇,则下次相遇时刻为 D . 若a、b在 时刻相遇,则下次相遇时a车速度为
如图,P为固定的点电荷,虚线是以P为圆心的两个圆。带电粒子Q在P的电场中运动。运动轨迹与两圆在同一平面内,a、b、c为轨迹上的三个点。若Q仅受P的电场力作用,其在a、b、c点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a、ab、ac , 速度大小分别为va、vb、vc , 则(   )

图片_x0020_100001

A . aa>ab>ac , va>vc>vb B . aa>ab>ac , vb> vc> va C . ab> ac> aa , vb> vc> va D . ab> ac> aa , va>vc>vb
如图所示,两个带同种电荷的小球(可看作点电荷),电荷量分别为 q1和q2 , 质量分别为m1和m2 , 当两球处于同一水平面保持静止时,α>β,则造成α>β的可能原因是(   )

A . q1>q2 B . q1<q2 C . m1>m2 D . m1<m2
两列简谐横波的振幅都是20cm,传播速度大小相同。实线波的频率为2Hz,沿x轴正方向传播,虚线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某时刻两列波在如图所示区域相遇,则(   )

A . 实线波的波速为8m/s B . 实线波和虚线波的频率之比为3:2 C . 平衡位置为x=6m处的质点此时刻速度为零 D . 平衡位置为x=8m处的质点此时刻的加速度沿y轴负方向 E . 若只有实线波时,在处的静止的仪器接收到该实线波的频率小于2Hz

如图所示是观察电阻值随温度变化情况的示意图.现把杯中的水由冷水变为热水,关于欧姆表的读数变化情况正确的是(设水对电阻的影响不计)(                                                                                              

                                                                                                      

    A  如果R为金属热电阻,读数变大,且变化非常明显

    B  如果R为金属热电阻,读数变小,且变化不明显

    C  如果R为热敏电阻(半导体材料制成),读数变化非常明显

    D  如果R为热敏电阻(半导体材料制成),读数变化不明显

                                                                                                                                      

甲物体的重力是乙物体的 3 倍,它们在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比乙先着地 B .甲比乙的加速度大

C .甲与乙同时着地 D .甲与乙加速度一样大

如图所示,a为带正电的小物块,b是一不带电的绝缘物块,ab叠放与粗糙的水平地面上,地面上方有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现用水平恒力Fb物块,使ab一起无相对滑动地向左加速运动,在加速运动阶段

  

Aab一起运动的加速度不变

Bab一起运动的加速度增大

Cab物块间的摩擦力减少

Dab.物块间的摩擦力增大

将一只皮球竖直向上抛出,皮球运动时受到空气阻力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成正比.下列描绘皮球在上升过程中加速度大小 a 与时间 t 关系的图象,可能正确的是           

下面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速度大的物体比速度小的物体难以停下来,所以运动速度大的物体具有较大的惯性

   B.物体受的力越大,要它停下来就越困难,所以物体受的推力越大,则惯性越大

   C.物体的体积越大,惯性越大

    D.物体含的物质越多,惯性越大

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内有一固定轨道,其中AB是长为R的粗糙水平直轨道,BCD是圆心为O、半径为R3/4光滑圆弧轨道,两轨道相切于B点.在推力作用下,质量为m的小滑块从A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到达B点时即撤去推力,小滑块恰好能沿圆轨道经过最高点C.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AB面为零重力势能面)则小滑块(  )

A.经B点时加速度为零

B.在AB段运动的加速度为2.5g

C.在C点时合外力的瞬时功率为mg

D.上滑时动能与重力势能相等的位置在OD下方

如图所示,弹簧的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质量为m的光滑弧形槽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底部与水平面平滑连接,一个质量也为m的小球从槽高h处开始自由下滑则:(   

       A.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小球和槽的动量始终守恒

       B.在下滑过程中小球和槽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始终不做功

       C.被弹簧反弹后,小球和槽都做速率不变的直线运动

       D.被弹簧反弹后,小球和槽的机械能守恒,小球能回到槽高h

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钉有两个钉子AB,一根长细绳的一端系一个小球,另一端固定在钉子A上,开始时小球与钉子AB均在一条直线上(图示位置),且细绳的一大部分沿俯视顺时针方向缠绕在两钉子上,现使小球以初速度v0在水平面上沿俯视逆时针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使两钉子之间缠绕的绳子逐渐释放,在绳子完全被释放后与释放前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的速度变大

B.小球的角速度变大

C.小球的向心加速度变小

D.细绳对小球的拉力变大

如图所示,质量为 M 的框架放在水平地面上,一轻弹簧上端固定在框架顶端,下端固定一个质量为 m 的小球,小球上下振动时,框架始终没有弹起.当框架对地面压力为零瞬间,小球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为( )

A g ,竖直向上

B ,竖直向上

C 0

D ,竖直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