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古代生产工具和技术不断改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和社会进步
材料一:
图一 铁农具 图二 筒车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三:中国古代一定时期的对外海禁变化示意图
(1)①材料一中的生产工具最早分别出现在我国的什么历史时期?
②这些生产工具出现并广泛使用的共同作用是?
(2)①材料二图一中的人物有什么发明成就?
②材料二中图二是什么发明?
③材料二中图三的人物在哪一行业上有突出的成就?
④我国古代科技在何时到达顶峰?
(3)①材料三中的第二次海禁主要反映哪个朝代的什么政策?
②图中“限单口通商”中的“单口”指的是?
③该政策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4)中国古代科技经济长时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后却逐渐落后于西方,以史为鉴,对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
材料一:在清兵入关的同时,英国的议会和国王之间在国王征税的权力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议会民军在克伦威尔领导下,击败了皇家军队,而且以议会审判,判决将国王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英国的这次革命,开启了新的国家体制。
——许倬云著《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二:它的设立与雍正初清廷向西北用兵有密切关系……它所承办的均为军国大政,且有人事咨询权……但是,它又只起承旨、草诏、代发的作用,类似皇帝的秘书班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这一进步发生在16、17世纪,这方面的伟人有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早期阶段最杰出的人物是牛顿……人们开始把牛顿的物理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整个思想和知识领域,不仅应用于物理领域,而且应用于人类社会。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四:清朝前期编纂了一批类书、政书、字典、律例、军事方略、诗文汇集……在《四库全书》编纂期间,凡是不利于清朝的,或是触犯了他们的忌讳的,都要加以删除和窜改,或是大量地进行销毁,甚至连宋代的书写到抗金的,明代的书写到抗元的,也遭到同样的厄运。
——孔立编《中国历史小丛书》
材料五:康、雍之世,政治还算清明,财政亦颇有余蓄。到乾隆时,虽然政治业已腐败,社会的元气,亦已暗中凋耗了,然表面上却还维持着一个盛况……清朝的衰机,可说是起于乾隆之世的。
——吕思勉著《吕著中国通史》
材料一:见下图:玄奘西行
材料二: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
请完成:
材料一:佛法自西土,故海东未之有也。天宝末,扬州僧鉴真,始往倭国,大演释教,经黑海、蛇山、其徒号“过海和尚”。
材料二: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如泰国的“三宝塔寺”,马来西亚有“三宝镇”,马六甲有“三宝庙”,新加坡有“三宝山”。
材料三:马嘎尔尼是英国18世纪政治家、外交家,1793年他以庆贺乾隆八十寿辰为名出使中国,建议中国对西方商业开放,乾隆帝听后严词拒绝,说了这样一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自古以来,各国在开放与交流中共同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中日的友好往来)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频繁的海外联系)
材料二:
(帝国的故步自封)
材料三:乾隆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使)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
综合上述三则材料,你能发现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怎样的发展趋势?
[强化君权]
材料一:军国大计,罔不总搅,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材料二: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寥寥,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以至于此,其消极影响于此可见。
材料三: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材料四:《海防篡要·卷七》:“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材料五: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材料一:
材料二: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几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提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摘编《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
材料三: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不需要外洋货物……这一政策使中国远离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潮流,一直到鸦片战争中国大门被列强的炮火轰开。
材料一: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欧洲、非洲也都有往来……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贸易;也有民间往来,还有佛教的传播等。
材料二: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三宝(郑和为‘三宝太监’)命名的,如泰国有“三宝塔寺”,马来西亚有“三宝镇”,马六甲有“三宝庙”,新加坡有“三宝山”。
材料三:马戛尔尼是英国18世纪政治家、外交家。1793年,他以庆贺乾隆八十寿辰为名出使中国,建议中国对西方商业开放。乾隆帝听后严词拒绝,说了这样一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一:古代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情况表(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年代 |
科技发明(件) |
中国 |
世界其他国家 |
||
(件) |
(百分比) |
(件) |
(百分比) |
||
公元1-400年 |
45 |
28 |
62% |
17 |
38% |
公元401-1000年 |
45 |
32 |
71% |
13 |
29% |
公元1001-1500年 |
67 |
38 |
57% |
29 |
43% |
公元1501-1840年 |
472 |
19 |
4% |
453 |
96% |
材料二:“世界工厂”的转移(摘编自孙林岩《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
18世纪60年代 |
19世纪末 |
|
工业革命 |
第一次 |
第二次 |
世界工厂 |
英国 |
美国 |
特点 |
制造中心 科技中心 贸易中心 |
制造中心 科技中心 |
材料三:“一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没能建立起支撑公允和持久和平的国际体系,二战后
国际关系中的雅尔塔体系本质上也是基于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美苏争霸使世界陷入了长达40余年的冷战,尽管竞争和对抗激烈,但两大集团力量的相对均衡维系了世界大体和平。二战后建立起来的包括联合国在内的一系列国际治理机制日臻成熟,并且在冷战结束后继续发挥着作用。”
——傅莹《看世界》
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