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锁国政策 知识点题库

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 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 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材料二:明清时期手工业的 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 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工场主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 民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3.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手工业发展中所孕育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贸易;对中国出海的商民限制返回,如逾期不归则不准回国。”该规定说明清朝  (    )
A . 禁止对外贸易 B . 实行闭关锁国 C . 加强思想控制 D . 鼓励商业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古代生产工具和技术不断改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和社会进步
材料一:
 
图一 铁农具         图二 筒车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三:中国古代一定时期的对外海禁变化示意图

(1)①材料一中的生产工具最早分别出现在我国的什么历史时期?
        ②这些生产工具出现并广泛使用的共同作用是?
(2)①材料二图一中的人物有什么发明成就?
       ②材料二中图二是什么发明?
       ③材料二中图三的人物在哪一行业上有突出的成就?
       ④我国古代科技在何时到达顶峰?
(3)①材料三中的第二次海禁主要反映哪个朝代的什么政策?
       ②图中“限单口通商”中的“单口”指的是?
       ③该政策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4)中国古代科技经济长时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后却逐渐落后于西方,以史为鉴,对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

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在评论中国明清时期的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他们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是  (    )

A . 关注民生政策 B . 重农抑商政策 C . 闭关锁国政策 D . 禁绝对外贸易政策
右图为鸦片战争前,清朝某个城市的面貌,从来来往往的外国船只中,我们可以判断这个城市是(      )

A . 上海 B . 福州 C . 厦门 D . 广州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造成的最严重后果是(  )

A . 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B . 阻碍了中外文化的发展 C . 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D . 限制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纵观中国历史,清朝前期是封建社会的又一次太平盛世;横看世界历史,清朝前期又是一个不完美的盛世。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清兵入关的同时,英国的议会和国王之间在国王征税的权力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议会民军在克伦威尔领导下,击败了皇家军队,而且以议会审判,判决将国王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英国的这次革命,开启了新的国家体制。

——许倬云著《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二:它的设立与雍正初清廷向西北用兵有密切关系……它所承办的均为军国大政,且有人事咨询权……但是,它又只起承旨、草诏、代发的作用,类似皇帝的秘书班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这一进步发生在16、17世纪,这方面的伟人有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早期阶段最杰出的人物是牛顿……人们开始把牛顿的物理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整个思想和知识领域,不仅应用于物理领域,而且应用于人类社会。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四:清朝前期编纂了一批类书、政书、字典、律例、军事方略、诗文汇集……在《四库全书》编纂期间,凡是不利于清朝的,或是触犯了他们的忌讳的,都要加以删除和窜改,或是大量地进行销毁,甚至连宋代的书写到抗金的,明代的书写到抗元的,也遭到同样的厄运。

——孔立编《中国历史小丛书》

材料五:康、雍之世,政治还算清明,财政亦颇有余蓄。到乾隆时,虽然政治业已腐败,社会的元气,亦已暗中凋耗了,然表面上却还维持着一个盛况……清朝的衰机,可说是起于乾隆之世的。

——吕思勉著《吕著中国通史》

  1. (1) 材料一中,“英国的这次革命”爆发于哪一年?“新的国家体制”开始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的“它”指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进步发生在16,17世纪”的根本原因及“这一进步”产生的影响。

  4. (4) 如何评价材料四中清朝前期统治者的“编纂”行为?

  5. (5)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五中“清朝的衰机”的内部因素。

近代中国落伍于世界,原因诸多,此漫画反映的是(    )

A . 专制统治加强 B . 对外闭关锁国 C . 频遭列强入侵 D . 政治腐败
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 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B . 在左宗棠的武力震慑下,1881年中俄两国签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C .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D . 百日维新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下图:玄奘西行

材料二: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

请完成:

  1. (1) 材料一所示的唐代文化使者是谁?他要到哪里求取佛经?
  2. (2) 材料二中鉴真“航东海”的目的地是哪里?其中的“道艺”指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朝时期的对外政策的特点?
  4. (4) 材料三中的“天朝”是指哪个朝代?“天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5. (5) 对比以上两种对外政策,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以古鉴今?
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规定由政府特许机构统一经营管理贸易,这个机构是(    )
A . 市舶司 B . 广州十三行 C . 宣政院 D . 都护府
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 . 清朝政府物资丰富 B . 害怕人民的抗清斗争 C . 阻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D .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佛法自西土,故海东未之有也。天宝末,扬州僧鉴真,始往倭国,大演释教,经黑海、蛇山、其徒号“过海和尚”。

材料二: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如泰国的“三宝塔寺”,马来西亚有“三宝镇”,马六甲有“三宝庙”,新加坡有“三宝山”。

材料三:马嘎尔尼是英国18世纪政治家、外交家,1793年他以庆贺乾隆八十寿辰为名出使中国,建议中国对西方商业开放,乾隆帝听后严词拒绝,说了这样一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 (1) 材料一中“佛法自西土”与你学过的什么历史事件有关?请举一具体事例,体现材料中“倭国”在明代与我国的关系。
  2. (2) 材料二是什么历史事件的影响?从材料二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3. (3) 材料三中乾隆的心态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是什么?这种观点导致了什么对外政策的实行?对比材料一、二和材料三的不同后果,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综合探究题

自古以来,各国在开放与交流中共同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中日的友好往来)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频繁的海外联系)

材料二:

图片_x0020_100013

(帝国的故步自封)

材料三:乾隆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使)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

  1. (1) 古代日本积极向中国唐朝学习主要有哪些表现?为中日关系友好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唐朝僧人是谁?
  2. (2) 材料二中的图1反映了宋朝海外贸易的发展情况,宋朝海外贸易的发展需要当时哪些技术条件的支持?图2所示的航海活动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朝开展这一航海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3. (3) 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对外的哪一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4. (4) (历史的发展趋势)

    综合上述三则材料,你能发现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怎样的发展趋势?

清朝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缔造了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也是在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由盛转衰,为日后中国备受欺凌埋下隐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强化君权]

材料一:军国大计,罔不总搅,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材料二: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寥寥,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以至于此,其消极影响于此可见。

材料三: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材料四:《海防篡要·卷七》:“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材料五: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1. (1) 材料一是对清朝哪一机构的记述?其设立对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
  2. (2) 材料二中清朝实行了什么政策使“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这一政策有着怎样的消极影响?
  3. (3) 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据材料四,分析清政府采取这一政策出于什么考虑,并指出你的依据。
  4. (4) 据材料五,归纳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表现。
  5. (5) 结合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谈谈对当今中国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中外交流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式,不同的对外政策往往会导致不同的结果。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片_x0020_100008

材料二: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几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提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摘编《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

材料三: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不需要外洋货物……这一政策使中国远离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潮流,一直到鸦片战争中国大门被列强的炮火轰开。

  1. (1) 根据材料一,请回答宋代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是什么?宋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叫什么?
  2. (2) 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哪一对外交往史实?这一事件体现了我国古代外交的什么传统?
  3. (3)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产生了怎样的严重恶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欧洲、非洲也都有往来……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贸易;也有民间往来,还有佛教的传播等。

材料二: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三宝(郑和为‘三宝太监’)命名的,如泰国有“三宝塔寺”,马来西亚有“三宝镇”,马六甲有“三宝庙”,新加坡有“三宝山”。

材料三:马戛尔尼是英国18世纪政治家、外交家。1793年,他以庆贺乾隆八十寿辰为名出使中国,建议中国对西方商业开放。乾隆帝听后严词拒绝,说了这样一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有哪些特点。
  2. (2) 材料二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从材料二中你能概括提取哪些历史信息?
  3. (3) 材料三中乾隆帝的心态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是什么?他的观点导致了什么对外政策的实行?
  4. (4) 对比材料一、二和材料三的不同后果,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推行近两百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情况表(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二:“世界工厂”的转移(摘编自孙林岩《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末

工业革命

第一次

第二次

世界工厂

英国

美国

特点

制造中心 科技中心 贸易中心

制造中心 科技中心

材料三:“一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没能建立起支撑公允和持久和平的国际体系,二战后

国际关系中的雅尔塔体系本质上也是基于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美苏争霸使世界陷入了长达40余年的冷战,尽管竞争和对抗激烈,但两大集团力量的相对均衡维系了世界大体和平。二战后建立起来的包括联合国在内的一系列国际治理机制日臻成熟,并且在冷战结束后继续发挥着作用。”

——傅莹《看世界》

请回答:

  1. (1) 分析材料一数据,指出公元1-1500年间和公元1501-1840年间我国科技发展分别呈现出怎样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统治者的哪些政策导致出现了公元1501-1840年间的这种发展状况?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世界工厂”国家的共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英国和美国先后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的政治前提。
  3. (3) 依据材料三,分析美苏争霸没有引发新的大规模战争的原因。并指出冷战结束后世界呈现出的政治和经济格局。
“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又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1757年,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上述材料反映出清政府实行的对外政策是(    )
A . 文字狱 B . 闭关锁国 C . 八股取士 D . 不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