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锁国政策 知识点题库

清朝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的最严重后果是(  )

A .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妨碍工商业的发展 B . 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阻碍中外经济交流 C . 长期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D . 避免西方影响,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统治者采取的不同经济政策,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作奴隶。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1)上述材料是哪次改革的内容?这一改革有何意义?
材料二 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运送粮食六百万石,丝绸、茶叶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南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请写出其中的一点。
材料三 清朝……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分析,清朝实行的是什么政策?该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材料四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4)材料四中列宁为纠“错”而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材料五 1933年底,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中写道:“如果您成功的话,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将在各处试行,而我们将以您就职的那一天作为新纪元的第一页。”
——《大国崛起·美国》
(5)材料五中“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指的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到了明末清初,我国科技开始徘徊并趋于落后,而在西方,进入18世纪中期以后,一场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并逐渐向欧美各国扩散,人类社会的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相继到来。
材料二:乾隆年间,礼部尚书沈德潜作诗咏《黑牡丹》,其中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亦称王”之句,后来被告发。清廷认为,这是影射满洲人以异族夺取朱明皇位,犯大逆罪。当时,沈德潜已死,清廷下令剖棺锉尸。
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1)请指出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标志各是什么?
(2)19世纪,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和实现电气化的分别是哪些国家?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明末清初,我国垂头丧气开始徘徊并逐步落后的原因。

“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给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经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清朝“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是因为推行了(   )

A . 闭关锁国政策 B . 愚民政策 C . 八股取士 D . 文字狱
建设“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为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的对外交往史历经荣辱兴衰,见证了民族复兴之历程。

材料一:丝绸之路于西汉开通,当时以陆路为主;唐朝时,对外交往活跃,丝绸之路水路并重,全面繁荣;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

材料二:15世纪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数百年来,东南亚各国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

材料三:(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仅于广州一处口岸,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转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摘自(美)基辛格(论中国)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有何主要目的?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朝“与外界隔绝”采取的政策是什么?造成了什么严重危害?

中国从古到今,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相辅相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他废除了所有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

材料三: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也为中国此后六百多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

材料四:清朝……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作出了严格的限制。(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

  1. (1)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新皇帝”是谁?为巩固统治,这位“新皇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

  2. (2) 这个新皇帝和西汉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都加强了思想,其各自的措施是什么?且都设置了监察职位,请分别列举两例子。

  3. (3) 根据材料二指出,这种制度叫什么?其到了明清之后,开始僵化,请写出其僵化的表现。

  4. (4) 元朝“为中国此后六百多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什么?它标志着什么地区从此成为国家的正式行政区?

  5. (5) 根据材料分析,清朝实行的是什么政策?另一方面,清朝时期,政治方面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其标志是哪个机构的设置?

国与国之间如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不能彼此孤立,需要互相交往。让我们徜徉历史长河,探寻古代中国的外交足迹,汲取历史的真谛,启迪人生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因国威之遐畅,我国的文化和外国的文化就起了交流互织的作用……东北一隅,自高句丽、百济平后,新罗即大注意于增进中国文化。日本亦屡遣通唐使,并带了许多僧侣和留学生来。朝鲜半岛南部和日本举国的华化,实在此时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材料三: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1. (1) 材料一反映出唐朝的对外政策是怎样的?“我国的文化和外国的文化就起了交流互织的作用”,试举唐朝两例说明。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的原因。
  3. (3) 是什么政策导致了材料三中“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该政策产生了什么恶果?
  4. (4) 综合以上材料,联系我国古代对外关系逆转带来的巨大变化,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科举取士“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两党可耻的争霸,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

材料二:

材料三: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的进步与发展,也促使以后的经济跟不上。

  1. (1) 根据材料一,你可以知道科举制的什么特点?
  2. (2) 请你根据材料一所述科举制的特点与清朝的科举制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3. (3) 请看材料二的图,请你说说这是元朝哪个皇帝建立的哪个制度?并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4. (4) 材料三里论述清朝的“闭关锁国”的其中之一的消极影响,请你把影响写完整,并分析评价闭关锁国政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事,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1. (1)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论点。
  2. (2) 综合上述材料,自拟观点,进行论述。
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政策指的是(    )
A . 实行重本抑末政策 B . 禁止开展对外贸易 C . 排斥西方一切事物 D .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顺治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清政府实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并下令在福建、广东、浙江、山东、直隶六省实行迁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迁出之地焚其房屋,荒其土地,以防居民出海。

材料二: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因为担心本国商人到南洋勾结海寇进行反清活动,除东洋贸易外,严禁中国商人至南洋贸易,只许外商来华贸易。

材料三: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又制定《防夷五事》,规定外国商人在广州必须住在政府指定的行商的会馆中,并不许在广州过冬,中国商人不得向外国商人借款或受雇于外商,不得代外商打听商业行情。

  1. (1) 以上三则材料共同说明了清朝政府实行了什么政策?
  2. (2) 这一政策实行期间,清政府惟一开放的对外通商口岸是哪里?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的机构是什么?
  3. (3) 这一政策,实行了多少年?它从根本上说明了什么问题?
  4. (4) 你认为当代中国应该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才能发展?
列强的侵略,引起了先进的中国人的探索与反思,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存亡和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开创崭新的篇章,迎来中华民族的新的曙光。同时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使国家走向稳定和发展。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时,自以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须与外国互通有无。”并下令关闭沿海其他口岸,只留广州一个口岸对外通商,并以《防夷规条》限制外国人在华的活动。

材料二:“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梁启超

材料三: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中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西方的先进文化……

材料四:30多年前,在邓小平倡导和带领下,中国人民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这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1. (1) 依据材料一判断清朝推行的什么对外政策?对我国产生了什么危害?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割台湾、偿二百兆”出自哪一条约?该条约哪些内容有利于资本主义资本输出?
  3. (3) 请指出材料三反映的中国近代化探索中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学习西方的主要事件。对中国近代化产生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4. (4) 根据材料四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图、乙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分析丙图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 (5) 结合以上材料,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探索历程给你怎样的启示?
乾隆时期,闽浙总督杨庭璋在奏折中写道:“近来闽粤贸易,看船甚觉减少,即内地贩洋商船亦多停驾不开者。在外番因能置买丝斤,运来之货日少,而内地所需洋货,价值亦日见增昂……中外均无裨益。”他的奏折最能说明(    )
A . 清朝的官僚体制日益腐败 B . 文字狱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C . 闭关锁国政策危害颇多 D . 西方殖民势力已经侵入沿海地区
历史兴趣小组要探究明清帝国的繁荣与危机,下面是他们的活动设计,请你根据要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朝代

措施

评价

明朝

明太祖时期

如明太祖废①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

设立②,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

加强君主专制

明成祖时期

设立③

清朝

④时期设立军机处

  1. (1) 在研究加强专制统治方面,我们选择了两个朝代,请帮我们把所缺内容完成。

    ;②;③;④

  2. (2) 列举明清时期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
  3. (3) 马克思曾说:“一个人口儿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请说出清政府“不顾时势,安于现状”而采取的政策。并回答清朝实行此政策的根本目的。
制度建设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各项政治经济制度的实行、改革和完善,巩固了国家的统治和民族的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三: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1. (1) 材料一中唐朝实施的政治制度名称是什么?在这一政治制度下最高权力集中在谁的手中?对比唐朝和明朝,指出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哪一机构的设立使清朝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宋太祖为断绝“武人专政的传统”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有哪些弊端?(不能照抄原文)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前期实行的什么政策使其“与外界完全隔绝”?你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下侧统编教材中的文字阐述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   )

A . 背景 B . 目的 C . 过程 D . 影响
乾隆皇帝通知浙海关把关税税率提高一倍,企图通过关税手段让洋商无利可图,使他们不再来宁波贸易。但英国东印度公司仍不断派商船前往宁波贸易,于是清廷在1757年关闭 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这反映了清朝(   )
A . 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海外贸易 B . 完全禁止对外贸易 C .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 . 乾隆时期商业不发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林则徐是从闭塞风气中走出来的人,在中世纪与近代之交,他既表现了御侮的民族勇气,又表现了接纳新知的开明。而后才有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著名命题以及一整套兵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的议论,作为一种时代思想,它又启迪了20年以后的洋务运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1894-1895年中日战争后,该趋势发生了变化……除了西方作品外,许多关于西方主题的日文译著也被翻译成中文。1902年至1904年,译著中来自日本的占全部573篇著作的62.2%,而来自英国的减少到10.7%,美国的占6.1%。在573部译著中,社会科学占25.5%,历史和地理占24%,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0.5%,哲学占6.5%,文学占4.8%。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 (1) 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当时中国思想观念有什么变化?
  2. (2) 根据材料三,概括中日甲午战争后译著发生的变化。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译著发生变化的原因。
概括清朝前期商业发达的表现。清朝为什么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分析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