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林则徐是从闭塞风气中走出来的人,在中世纪与近代之交,他既表现了御侮的民族勇气,又表现了接纳新知的开明。而后才有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著名命题以及一整套兵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的议论,作为一种时代思想,它又启迪了20年以后的洋务运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1894-1895年中日战争后,该趋势发生了变化……除了西方作品外,许多关于西方主题的日文译著也被翻译成中文。1902年至1904年,译著中来自日本的占全部573篇著作的62.2%,而来自英国的减少到10.7%,美国的占6.1%。在573部译著中,社会科学占25.5%,历史和地理占24%,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0.5%,哲学占6.5%,文学占4.8%。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 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当时中国思想观念有什么变化? (2) 根据材料三,概括中日甲午战争后译著发生的变化。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译著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 由天朝上国(夜郎自大)变为愿意向西方学习。 变化:译著中来自日本的著作超过来自英、美的著作,(或重视翻译日本译著);译著以社会科学、历史和地理类居多,侧重于社会研究和人文学科,(或重视翻译人文社会科学著作)。 原因:洋务运动破产,让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是不够的,还要学习西方的制度,因此转而重视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或翻译书籍门类丰富;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强大,积极向日本学习,寻找救亡图强的道路,所以翻译日本相关书籍比重比较大。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