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 ②不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④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国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
材料二 在世界经济现代化的300年里,中国曾丧失了三次发展的重大机遇。第一次是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转移的机遇。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出前两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各一例,并分别说明它们促进了哪种能源的广泛利用?
(3)在世界经济现代化的300年里,中国每一次丧失发展机遇的主要原因各是什么?以史为鉴,联系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的主要趋势,谈谈你对此的感想。
材料一:英国学者威尔斯说: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其博大的气概,壮美的景观,发达的经济和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使当时欧洲人心目中像天堂一样富丽堂皇和繁荣的巴格达、拜占庭都难以望其项背,更不用说当时的巴黎、伦敦、威尼斯、佛罗伦萨了。当时的长安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向往的地方,大量的日本人、新罗人、骠国(缅甸)人、真腊(柬埔寨)人、天竺人、狮子国人、波斯人、大食人等长期居住在中国,经商、生活,甚至参加科举,在唐政府任官。
——摘自中学历史教师用书
材料二:中国一直是对外贸易的出超国,有发展贸易的有利条件。但清政府害怕国内人民和外国人勾结“滋事”,实行闭关政策,千方百计限制商人出海贸易。如康熙时上海大商人张元隆想打造 100 艘远洋帆船,与外国商船竞争,即被诬为结交海盗。早就活动在东南亚各地的中国商人和华侨,清政府也不给予支持,雍正帝曾说“此辈多系不安本分之人,若听其去来任意,伊等益无顾忌,轻去其乡而漂流外国者益众矣。”中国商人和华侨出国贸易受到阻挠和打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高额利润便长期被外商所垄断。此外,清朝的闭关政策还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一种制度(或政策)的创立、实施,都会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
材料二: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三: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管理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教材解读
材料四: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以祝寿之名开始访华之旅,向乾隆皇帝提出此行的真实目的: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港口。乾隆皇帝一口回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摘编自《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对外关系卷》
材料一:下列图片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外联系的概貌。
材料二:宋朝在一些重要的海港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宋代的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都航行着来往中国的商船……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
史实 | 推论 |
A、“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唐太宗 | 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利益 |
B、“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弛,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 说明中国明代造船和航海技术领先于世界 |
C、“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来货物以通有无。” | 由此清政府采取了禁绝一切对外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 |
D、“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 科举制发展到明清之际已经逐渐走向消极衰落 |
材料一: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痕迹。经过几百年的西域通商,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全世界的人们都向往着这座神奇的城市,唐朝也从容地汲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滋润。
材料二: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对外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材料四:“……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
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材料一:“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
材料二: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足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摘自《中国历史》(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而我之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彼狂澜……”。
材料四: 1757年,清朝乾隆皇帝诏告天下,规定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和管理海外贸易。
材料一:
唐朝时,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留学僧空海来到中国。吉备真备把中国的科学技术新成就介绍到日本;空海从中国带回大批的佛教经典,建立了日本的真言宗;他们还与其他学者共同努力,在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材料二:由于两宋政府大力奖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上当时造船业的进步,指南针的使用,使海上交通极为便利。南宋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北宋。高宗末年,市舶收入岁达200万贯,超过北宋治平年间岁入63万贯的两倍多。宋朝的农产品、工艺品是当时享誉世界各国的“硬通货”,茶、桑等经济作物成为远销海外的热门产品
-----摘编自《竞争与融合促进宋代瓷业大发展-----浅析市场经济视角下的宋瓷》
材料三: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最后一次航行,船队正在穿越印度洋回国时,62岁的郑和病逝在他的宝船上。....回望历史,郑和七下西洋堪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壮丽的诗篇,今天的中国仍然需要郑和下西洋那样的时代精神,重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海洋强国。
-----摘编自《文艺之声第八集》
材料四:外国商人必须住在广州城外特别居住区城内的商馆,并且必须通过称为十三行的公行进行交易。...贸易季节一过,行商有责任催促外商离境,或返回澳门居住,不准在广州过冬。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了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再列举一例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的历史人物。
的,谈谈郑和“七下西洋”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材料一:中国这三种机械发明曾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中,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深远的力量和影响。
——培根
材料二:
材料三:中国以“四书"五经"为主,结果科学革命无以发生,中国的前现代生产经验试错型技术进步方式,也就无法转化为以科学实验为理论基础的现代技术进步方式,技术进步的停滞,最终导致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
——《林毅夫李约琴之谜与中国的兴衰》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