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锁国政策 知识点题库

清朝前期,实行闭关政策的消极影响是(   )

①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  ②不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④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国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明朝年间,法令严格禁止人民“与外洋番人贸易”。这种政策,当时称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整个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无数产品实行全球化生产,旅客可以在24小时内到达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城市,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瞬间把信息发往世界各地,大额资金可以通过国际结算,在几秒钟内划拨到指定的银行专用账户上。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的主要趋势,并举出体现这一趋势的典型事例两例。

    材料二   在世界经济现代化的300年里,中国曾丧失了三次发展的重大机遇。第一次是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转移的机遇。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出前两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各一例,并分别说明它们促进了哪种能源的广泛利用?
(3)在世界经济现代化的300年里,中国每一次丧失发展机遇的主要原因各是什么?以史为鉴,联系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的主要趋势,谈谈你对此的感想。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对外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使明代初期显得与众不同,但又同汉、唐、宋等朝代初期业绩典范相称的举措,是将帝国的骄傲播向四方,尤其是他们惊人的海上远征。
——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宋朝征收海外贸易关税的机构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惊人的远征”主要由谁领导,最远到达什么地方?材料三中面对倭寇的骚扰,明政府派谁进行抗倭?

  3. (3) 是什么政策导致了清朝政府“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综合以上材料,联系明清时期对外关系逆转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马克思曾说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旧制度解体的过程。
请回答:
(1)材料中“旧制度”指什么制度? 造成中国与世隔绝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政策?
(2)“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具体是指什么战争?
(3)这次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哪些主权?
(4)此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哪一条款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古代中国科技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从公元1世纪到18世纪,从中国传到欧洲的重要科技发明有26项,它们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世纪强大后的欧洲却把中国变成了殖民地。

  1. (1) 中国传到欧洲的重要科技发明中,被誉为“四大发明”的是什么?

  2. (2) 四大科技发明先后传入欧洲,其中起桥梁纽带作用的是什么人?他们还曾经是西汉哪一条陆路的主要商旅?

  3. (3) 在传入欧洲的诸多发明中,其中一项为欧洲航海家的壮举提供了重要条件,另一项揭开了军事上的革命的序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这里的“壮举” 、“革命”分别指什么?

  4. (4) 19世纪欧洲的创新发明敲开了腐朽的大门,结束了清朝的什么外交政策?开始了中国历史的哪段时期?这一时期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5. (5) 你从古近中外综合国力变化的史实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 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B . 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C . 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 D . 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历史图片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识图辨史”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 (1) 全面开放与广泛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在唐朝的对外交流中高僧作出重大贡献,请问图一,图二两位高僧分别推动了唐朝和哪个国家的文化交流?

  2. (2) 图三反映的事件是中国古代最后的航海壮举,请问它发生在哪个朝代,说出郑和航行最远到达的地点?郑和远航是我国四大发明中的哪项发明为他们提供技术?

  3. (3) 图四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不顾时世,安于现状”的政策,请判断这是什么政策?并简述其影响?

马克思曾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造成中国“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主要是因为清政府实行(    )

A . 君主专制制度 B . 闭关锁国政策 C . 重农抑商政策 D . 休养生息政策
【落后带来屈辱】马克思曾说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备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紊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旧制度解体的过程。

  1. (1) 材料中“旧制度”指什么制度?造成中国与世隔绝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政策?

  2. (2) “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具体是指什么战争,它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影响是什么,

  3. (3) 这次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哪些主权?

  4. (4) 此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哪一条款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学者威尔斯说: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其博大的气概,壮美的景观,发达的经济和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使当时欧洲人心目中像天堂一样富丽堂皇和繁荣的巴格达、拜占庭都难以望其项背,更不用说当时的巴黎、伦敦、威尼斯、佛罗伦萨了。当时的长安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向往的地方,大量的日本人、新罗人、骠国(缅甸)人、真腊(柬埔寨)人、天竺人、狮子国人、波斯人、大食人等长期居住在中国,经商、生活,甚至参加科举,在唐政府任官。

——摘自中学历史教师用书

材料二:中国一直是对外贸易的出超国,有发展贸易的有利条件。但清政府害怕国内人民和外国人勾结“滋事”,实行闭关政策,千方百计限制商人出海贸易。如康熙时上海大商人张元隆想打造 100 艘远洋帆船,与外国商船竞争,即被诬为结交海盗。早就活动在东南亚各地的中国商人和华侨,清政府也不给予支持,雍正帝曾说“此辈多系不安本分之人,若听其去来任意,伊等益无顾忌,轻去其乡而漂流外国者益众矣。”中国商人和华侨出国贸易受到阻挠和打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高额利润便长期被外商所垄断。此外,清朝的闭关政策还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唐都长安的国际地位如何?原因是什么?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及后果。

  3. (3) 综合上述材料,从唐朝的对外开放与清朝的闭关政策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创新制度固统一】

一种制度(或政策)的创立、实施,都会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

材料二: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三: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管理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教材解读

材料四: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以祝寿之名开始访华之旅,向乾隆皇帝提出此行的真实目的: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港口。乾隆皇帝一口回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摘编自《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对外关系卷》

  1. (1) 材料一反映了秦朝的哪一制度?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度建立的标志?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度的合理性。
  3. (3) 材料三体现了宋朝哪一政策的弊端?宋朝科技文化成就突出与该政策的推行有何内在联系?
  4. (4) 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奉行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政策。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国古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材料一:下列图片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外联系的概貌。

材料二:宋朝在一些重要的海港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宋代的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都航行着来往中国的商船……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

  1. (1) 与材料一中图一图二有关的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分别是什么?
  2. (2) 图三反映了明朝我国对外交往的壮举,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什么地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宋代的对外贸易相当活跃,为此宋朝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
  4. (4) 材料三中“天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这种政策造成了什么严重危害?
  5. (5) 从唐、宋、明到清朝,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何借鉴?
科学全面地解读史料,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下面表格中的推论错误的是哪一项?(  )

史实

推论

A、“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唐太宗

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利益

B、“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弛,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说明中国明代造船和航海技术领先于世界

C、“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来货物以通有无。”

由此清政府采取了禁绝一切对外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

D、“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科举制发展到明清之际已经逐渐走向消极衰落

A . A B . B C . C D . D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外交流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世界文明发展。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痕迹。经过几百年的西域通商,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全世界的人们都向往着这座神奇的城市,唐朝也从容地汲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滋润。

材料二: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对外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材料四:“……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

  1. (1) 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这一时期有两位高僧曾经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请写出他们的主要事迹。
  2. (2) 材料二中“在宋代中国人逐渐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

    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请写出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出发的时间和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
  4. (4)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导致“与外界隔绝”?这个政策对中国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5. (5) 纵观古代中国对外政策的变化,请你说说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何借鉴?
对外交往是国家实力的展示,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

材料二: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足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摘自《中国历史》(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而我之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彼狂澜……”。

材料四: 1757年,清朝乾隆皇帝诏告天下,规定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和管理海外贸易。

  1. (1) 指出材料一中高度赞扬的是哪位历史人物?文中提到的“东瀛”是指哪个国家?这一事件体现了唐朝怎样的对外政策?       
  2. (2) 宋代为管理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了哪一机构?举出一个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3. (3) 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他远航最远到达什么地区?
  4. (4) 材料四表明清朝统治者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5. (5) 通过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的对外政策的发展趋势?
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唐朝时,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留学僧空海来到中国。吉备真备把中国的科学技术新成就介绍到日本;空海从中国带回大批的佛教经典,建立了日本的真言宗;他们还与其他学者共同努力,在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材料二:由于两宋政府大力奖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上当时造船业的进步,指南针的使用,使海上交通极为便利。南宋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北宋。高宗末年,市舶收入岁达200万贯,超过北宋治平年间岁入63万贯的两倍多。宋朝的农产品、工艺品是当时享誉世界各国的“硬通货”,茶、桑等经济作物成为远销海外的热门产品

-----摘编自《竞争与融合促进宋代瓷业大发展-----浅析市场经济视角下的宋瓷》

材料三: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最后一次航行,船队正在穿越印度洋回国时,62岁的郑和病逝在他的宝船上。....回望历史,郑和七下西洋堪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壮丽的诗篇,今天的中国仍然需要郑和下西洋那样的时代精神,重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海洋强国。

-----摘编自《文艺之声第八集》

材料四:外国商人必须住在广州城外特别居住区城内的商馆,并且必须通过称为十三行的公行进行交易。...贸易季节一过,行商有责任催促外商离境,或返回澳门居住,不准在广州过冬。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 (1) 写出材料一图A玄类西行求法的目的地。材料一文字反映出唐朝对日本在哪些方面产生

    了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再列举一例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的历史人物。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经济和科技方面分析宋朝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的原因。
  3. (3) 郑和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七下西洋”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七下西洋”的目

    的,谈谈郑和“七下西洋”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4. (4) 材料四反映出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政策产生的影响。
如果把“君主权力空前强化”、“机户与机工的关系”、“闭关锁国政策”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所属的历史时期应该是(   )
A . 秦汉时期 B . 隋唐时期 C . 宋元时期 D . 明清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这三种机械发明曾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中,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深远的力量和影响。

——培根

材料二:

材料三:中国以“四书"五经"为主,结果科学革命无以发生,中国的前现代生产经验试错型技术进步方式,也就无法转化为以科学实验为理论基础的现代技术进步方式,技术进步的停滞,最终导致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

——《林毅夫李约琴之谜与中国的兴衰》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培根说的“这三种机械发明"指的什么?分别对应材料一中所提到的哪个领域?
  2. (2) 从材料二中可以得出什么信息?你得到什么启示?
  3. (3) 结合材料三并依据所学知识,分别从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政治制度或对外关系方面分析,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