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三大人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陈独秀曾被人们称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他把“启蒙之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这里的“启蒙之水”是指(    )
A . 自强求富 B . 救亡图存 C . 民主科学 D . 实业救国
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连头带尾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②爆发的直接原因是鸦片输入
③爆发于1856年    ④美俄两国为帮凶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迫使清政府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辛丑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北京条约》
1918年新文化运动增加了新的内容,“新”指的是(   )

A . 否定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B . 主张以新文学代替旧文学 C . 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 D . 将思想运动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有人这样形容近代中国:“你原本像一片桑叶,圆满而丰硕,孕育了伟大的丝绸文明,将地球包裹得那样绚丽……然而,你却被列强蚕食,他们把美丽的丝绸变成无边的战火……中国的版图从桑叶变成了一只愤怒的公鸡……”在近代历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
A . 英国 B . 俄国 C . 法国 D . 日本
当代美国著名学者、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传统中国二千余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和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 . 戊戌变法 B . 辛亥革命 C . 新文化运动 D . 五四运动
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    )

A . 武装起义 B . 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运动 C . 资产阶级改良变法运动 D . 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已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
A . 《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公车上书 B . 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 . 《辛丑条约》的签订和戊戌变法 D . 《辛丑条约》的签订和辛亥革命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哀悼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    )
A . 林则徐 B . 左宗棠 C . 陈化成 D . 邓世昌
《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条约中体现这一危害的条款是(   )
A .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 .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C .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 .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共同点是(  )

A . 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 . 都主张推翻清政府 C . 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D . 都颁布过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包括(    )

①奕䜣    ②曾国藩    ③李鸿章    ④左宗棠    ⑤张之洞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②③④⑤ C . ①②③④ D . ②③④
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是(    )

A . 九一八事变 B . 西安事变 C . 卢沟桥事变 D . 南京沦陷
下列人物分别在近代历史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你能正确地写出他们的名字吗?
 是文学巨匠,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孔乙己》等。
 参加了中共一大,后来领导了秋收起义。
 在黄埔军校中担任政治部主任职务。
 自行设计并修建了京张铁路。

材料一  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急于寻找解放军主力决战。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牵着敌人的鼻子走,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将敌人拖得精疲力竭,然后,集中兵力围歼敌人。青化砭一仗就全歼敌人近三千人。
材 料二  对这一战略部署,毛泽东作了生动的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 很象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 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提到“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延安是党中央所在地,是如何被国民党军队占领的?
  2. (2) 材料一中领导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的指挥官是谁?他领导的是哪支军队? 
  3. (3) 材料二“这一战略部署”是指什么?完成这一战略部署的是哪支军队?领导人是谁?这一战略部署的完成有何意义?
  4. (4) 两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共中央在战略战术上进行了怎样的调整?调整的原因是什么?
近代以来,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

A . 法国 B . 俄国 C . 日本 D . 英国
清末著名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往事”是指什么战争的失败(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恩格斯说,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这个国家是(   )


A . 英国 B . 日本 C . 法国 D . 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