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富强。
率领护国军,逼袁世凯放弃帝位的将军是(  )

A . 蔡锷 B . 段祺瑞 C . 曹锟 D . 吴佩孚 

识读地图是历史学习应掌握的技能,与图反映的历史信息相符合的是(    )

A . 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B . 中国工农红军实行战略转移 C . 八路军主动出击给日寇以沉重打击 D . 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孙中山深感必须改组国民党,最主要是受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    )
A . 马林的建议 B . 中共的帮助 C . 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 D . 辛亥革命的失败
材料一:“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

——蒋介石致毛泽东电(1945年8月14日),《重庆谈判资料》

材料二:如下图

材料三: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材料四: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

  1.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国共双方在重庆签订了什么文件?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2. (2) 材料二的图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什么?
  3. (3) 材料三中“三个战役”分别指哪些战役?
  4. (4) 材料四反映了哪一战役?“一个城市”“一个政权”分别指什么?
【图说历史】如图

(1)上图见证了北京被侵略的耻辱。请写出与图有关的两次灾难性战争。【材料解析】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
(2)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中国人受到巨大刺激”后的“反入侵的连锁反应”是什么?为什么?【历史启迪】
(3)你从19世纪三次灾难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吸取的什么教训?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
A . 遵义会议 B . 中共一大 C . 中共二大 D . 中共七大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 . 挽救民族危亡 B . 创办近代军工企业 C . 开办民办工业 D . 维护封建统治
1841年初,英国侵略军占领了(    )
A . 香港岛 B . 虎门 C . 澳门 D . 香港
1937年12月,马保三以“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的名义,宣布武装起义。同时,正式通知国民党县长宋宪章,要求联合抗日。从中得出的准确信息是(  )

A . 工农红军完成改编 B . 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 C . 国共合作尚未开始 D . 台儿庄战役胜利结束
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是(    )
A . 洋务运动 B . 鸦片战争 C . 五四运动 D . 戊戌变法
陈独秀曾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想,由空想而实际行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材料中的“世界的革命思想”指的是(   )
A . 马克思主义 B . 三民主义 C . 毛泽东思想 D . 邓小平理论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的探索历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某法令:中央设立铁路矿物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的发展,……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创立报馆、学会。


材料三: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 ,人们的思想犮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君”“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改编自人教版高中教材《历史(选修4)》

  1. (1) 材料一所提到的“自强运动”是指什么历史事件?改运动提出了什么口号?晚清政府寻求“御侮自强”之术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 (2) 材料一所提到的“自强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请举一史实说明这一观点。但是这一“自强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请评价其积极的作用。(2分)
  3. (3) 材料二法令是在哪个事件中颁布的?这个法令主张在中国发展什么?

    为什么这个法令没有得到实行?

  4. (4) 材料四中“革命”指哪一历史事件?材料四中的现象体现了该历史事件在哪一领域的变化?你认为材料中“中国革命成功了”的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5. (5)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近代化过程有怎样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7年,日本东京《朝日新闻》以“紫金山下”为题报道如下消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进行杀百人比赛,野田杀了105人,向井杀了106人,但不知道谁先杀到100人,所以胜负难分,重新再赌谁杀满150名中国人。
材料二  1999年,日本一名参与上述事件的老兵东史郎写了一部揭露此真相的书…《东史郎日记》,引起日本国内右翼分子的不满,他们起诉东史郎,结果日本最高法院竟然无理判决东史郎等人败诉。
请完成:
(1)材料一中,日本东京《朝日新闻》报道的消息属于什么事件?你还知道哪些日本疯狂侵略中国的史实?
(2)材料二中的事实告诉我们日本对此事件的态度是什么?
(3)读完上述两则材料后,你想到了些什么?

19世纪末,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对“思想启蒙”理解正确的是:(   )
A . 使人们开始了解西方生活习俗 B . 使人们开始追求政治制度变革 C . 使人们认识到要发展农工商业 D . 使人们知道社会改革的合理性
《张学良口述历史》中称:我的事情只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张学良36岁那年发生的事情是(  )

A . 九一八事变 B . 八一三事变 C . 西安事变 D . 卢沟桥事变
中国近代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___,创办于_____年。(   )

A . 业务印书馆、1890 B . 商务印书馆、1897 C . 新华出版社、1897 D . 工农印书馆、1892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请回答:

  1. (1) 简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各个社会阶层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进行的抗争以及结果。

  2. (2) 从这些抗争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短命而败,但作为广义上的社会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在于戊戌变法(    ) 
A .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B . 维护了封建统治 C . 使西方政体制度深入人心 D . 传播了革命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甲午战前 ,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战后反思》

材料二:铁的事实告诉人们,海战决定胜败,海权就是主导权。然而,长期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清朝政府海权观念淡薄,把海权问题矮化为“海防”问题。……买官卖宫,训练荒废,纪律败坏,已是清朝军队中的普遍现象。“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暂停两年”之际,却为慈禧太后修建北海、中海、南海和颐和园。

材料三:那是多么黑暗屈辱的一页。……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割地赔款,一再让步,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正所谓物极必反,惨烈的失败催生了民族觉醒,激起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民族精神。

——以上材料均摘自《人民日报》

  1. (1) 据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前清政府的决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2. (2) 据材料二概括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
  3. (3) 据材料三分析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华民族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