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党中央撤离延安后,西北人民解放军采用的“蘑菇”战术实际上属于(    )

A . 游击战 B . 阵地战 C . 运动战 D . 闪电战
1841年英军占领了香港岛;1851年反封建反侵虐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901年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对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历史主线最准确的概括是(  )

A . 西方侵华史 B . 西方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C . 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 D . 中国人民探索史
“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该事件(    )

①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②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③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④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组织人翻译澳门出版的英文报纸《广州周报》和《广东纪录报》,广东巡抚怡良,并择其要者附奏,呈道光皇帝参阅。……《述报》于1884年创办,是广州第一家由国人自办的报纸,新闻内容丰富、言论大胆犀利,曾公开推崇西方政体模式,认为广开言路、尊重言论自由,才能走上文明富强之路。

——摘编自《中国新闻传播史》

材料二: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

  1. (1) 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新闻报刊发生了什么变化?
  2. (2) 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新闻报刊的历史作用。
  3. (3) 新闻报刊深刻影响了近代社会发展,请根据所学知识选取相关史实一例并加以说明。
一个美国知名学者在谈到某次战略转移时说道:“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指的是(    )
A . 北伐战争 B . 红军长征 C . 秋收起义 D . 武昌起义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下边的照片拍摄于1945年10月25日台北市中山堂,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此举行。这是中国人民(   )

A . 北伐战争的胜利成果 B . 抗日战争的胜利成果 C . 解放战争的胜利成果 D .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成果
小李的爷爷是民国15年出生的,由此可以推断他爷爷出生于公元哪一年?(  )
A . 1925年 B . 1926年 C . 1927年 D . 1928年
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    )
A . 《大公报》 B . 《新闻报》 C . 《申报》 D . 《解放日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材料二:条约规定:“画押之日,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该“条约”是?

材料三:该条约的签订,日本臣民获得了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特权,之后可以开始在城邑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至应享优例割除,亦莫不相问。

一一《马关条约》

  1. (1) 根据材料一,请你判断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材料二所说的是哪个条约?在哪次侵华战争签订的?
  3. (3) 依据材料三,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三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1912年1月6日,(《时报》发表了一幅名为《元肖庆贺灯》的漫画,其中一个灯笼,上写着“总统万岁、共和万岁”。这是为了庆祝(    )
A . 同盟会成立 B . 武昌起义成功 C . 中华民国建立 D . 宣统帝下诏退位
英国人安德鲁·翰德森说:“中国的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机会,可以使我们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的条件。”对这句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

A . 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B . 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商人的利益,英国想报复 C . 英国发动战争是为了保护鸦片走私 D . 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战争,借机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苏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应将重心转向农村,积聚革命力量,发展壮大自己,经过艰难抉择,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这条革命道路指的是(    )
A . 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争取 B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D .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争取
“壮哉!武昌起义,一枪打翻封建帝制;伟哉!天下响应,万众擎起民主共和。”材料中的“武昌起义”发生在(    )

A . 1898年 B . 1911年 C . 1919年 D . 1927年
“强国梦”是先进中国人不断求索、自主践行的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福州船政局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它起初聘请洋匠,但洋匠受雇期间,挟技居奇,唯利是图。1874年,福州船政局辞退全部洋匠,主要依靠自己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后来,遇到新工艺时,也只是暂时雇佣少数洋匠。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义》

材料三:“吾辈即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发展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孙中山

材料四:(中华民国建立后…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识陈独秀认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谟克拉西( Democracy)和赛因斯( Science)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摘自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福州船政局辞退全部洋匠的主要原因,要分析福州船政局创办的历史意义。
  2. (2) 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变法的关键是什么?日维新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 (3) 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孙中山为了使“中国改革发展”主要进行了哪些活动?对推动中国近代化起了什么作用?
  4. (4) 依据材料四指出陈独秀的两位先生"分别是什么?陈独秀领导的运动对推动中国近代化起了什么作用?
下列解放战争的重大战役,直接导致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战役是(    )
A . 关门打狗决战东北 B . 大军合力战淮海 C . 兵临城下直取平津 D . 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的真实目的是(    )

①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   ②在政治舆论上获取主动

③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④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三大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队人数最多和被称为“瓮中捉鳖”的战役依次是(    )

A .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B .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C .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D .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中国第一所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的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创建于(    )

A . 洋务运动期间 B . 新文化运动期间 C . 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 D . 戊戌变法期间
“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其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 . 废除丞相 B . 太平天国运动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