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下图是三本连环画的封面。对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表述准确的是(    )

A . 民族抗争 B . 国民革命 C . 近代探索 D . 思想启蒙
根据图片,说一说它们在中国的历史上的作用。
(1)


(2)



民族英雄指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和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是(    )
A . 林则徐 B . 石达开 C . 邓世昌 D . 聂士成
下图漫画(时间:20世纪初,图中文字:“猿猴倒行逆施凡我国民群起而攻之”)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辛亥革命 B . 新文化运动 C . 独裁和复辟帝制 D . 五四爱国运动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    )
A . 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 . 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 . 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 . 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

五四爱国运动留下了伟大的“五四”精神,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叙述准确的是(    )
A .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最能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B . 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C . 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取得初步胜利 D .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1875年,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留学生出国时曾宣言:“此去西洋,应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可见,他们当时出国留学的最终目的是(    )
A . 游历西洋 B . 兴办洋务 C . 学习科技 D . 救国图强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屡遭侵略的耻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更是各阶层人士寻求救国真理,改造和发展中国的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幸(到达)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五十失琉球(今台湾),六十失台海,七十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收缩),每逢万寿必无疆。”
——1904年报人林白水讽刺慈禧太后70寿辰所作对联
材料二 :

材料三:甲午战败,严复觉得中国再不振兴,就要亡种亡国。他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进行维新改革,救亡图存,反对外来侵略。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康有为等人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图强。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何日幸圆明园?”“五十失琉球”分别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 (2) 面对侵略与灾难,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请仔细辨认材料二图中的四位人物,将图片下方的序号填入表格。

    历史事件虎门销烟收复新疆黄海海战百团大战
    人物序号    
  3. (3) 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实践严复思想的政治运动是什么?此外,各阶层还进行了哪些探索?

  4. (4) 回首历史,感慨万千。面对百年的沧桑,你有哪些感悟?

下图是一首反映中华民族抗日的音乐作品(局部)。她那振奋人心的旋律,在当时是抗日救亡的进军号角,而今仍激励着华夏子孙自强不息。这部作品的名称是(    )

A . 《毕业歌》 B . 《义勇军进行曲》 C . 《黄河大合唱》 D . 《大路歌》
下面为某同学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整理的知识表,表中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选项

事件

时间

标志、评价

A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

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B

七七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

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开始

C

台儿庄战役

1938年春天

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D

百团大战

1940年8月

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A . A B . B C . C D . D
中日两国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然而日本屡次错误的选择,为中日两国人民、两国关系发展带来了伤害、蒙上了阴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曾经的选择】我国在不久的过去一段时期,国策有错误,走了战争的道路,使国民陷入存亡的危机,殖民统治和侵略给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和痛苦。    ——摘编自《村山谈话》

【现在的选择】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与此同时,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以出于“国会事务”考虑为由,拒绝出席“9•3”纪念活动,且其任内曾多次参拜靖国神社。

【未来的选择】

  1. (1) “国策有错误”之下,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哪一场战争?

  2. (2) 面对日本错误国策之下的错误之举,当时的中国政府作何选择?请简单评析中国政府的这一选择。

  3. (3) 结合材料并联系教材知识,你认为日本首相是否应来参加“9•3”纪念活动?为什么?

  4. (4) 若要不“走错人类社会通往和平与繁荣的道路”,你认为日本政府首先要做到什么?

近代中国,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

材料一: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众人的策论己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无练兵。比者抚局虽成,而国威未振,宜亟图振兴,使彼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一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变,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识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界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为了“亟图振兴”“自强以留御侮”,清政府掀起了什么运动?该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 (2) 为了实现材料二中的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一场什么运动?

  3. (3) 材料三中的“德先生”、“赛先生”时是指这场运动中高举的两面大旗,它们分别指什么?

  4. (4) 以上材料都反映近代中国的里要发展历程,请你为此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孙中山评价某一起义“是役也……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这起义是(      )
A . 萍浏醴起义 B . 安庆起义 C . 广西起义 D . 黄花岗起义
孙中山在评价黄花岗起义时写到“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恨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大革命以成”。据此分析,黄花岗起义(   )
A . 直接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B . 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C . 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D . 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工业提供资金、燃料。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1. (1) 据材料一,归纳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两个特点。
  2. (2) 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的关键是什么?后来变法的结果如何?变法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3. (3) 列举一例辛亥革命对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将树砍断了”的含义。在20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了清除材料三中所说的“树墩”,进行了哪些努力,试举出两例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4年1月,孙中山写下了《上李鸿章书》,集中了孙中山关于仿效西方政治制度以图中国富强的革新主张。同年6月,孙中山由上海赴天津,渴望能见到李鸿章,倾诉自己的救国主张,但并未如愿。与此同时,孙中山在天津看到了清政府官员的腐败,这促使其思想发生了转变。

材料二: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孙中山发表改组国民党宣言,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通过新党纲、新党章,将中国国民党改组为包含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材料三: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不幸病逝。他在遗嘱里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思想发生的两次转变,并分别说明这两次思想变化推动中国近代社会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所期待的“革命成功”是什么。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孙中山革命思想转变的因素。
人民解放战争中,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A . 千里跃进大别山 B . 辽沈战役 C . 重庆谈判 D . 南京解放
抗日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

材料一:

图片_x0020_100007

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 (1) 请你写出材料图中A、B、C、D、E各代表的历史事件?
  2. (2) 请你写出材料图中的A事件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意义如何?
  3. (3) 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这种“凝聚力”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  )
A . 纠正博古等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B . 确定红军继续长征前往华北抗日 C . 纠正博古、李德在思想路线上“左”的错误 D . 决定就地扩充红军壮大革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