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1945年8月,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到重庆谈判,主要是为了(   )

A . 解决革命的方向和道路问题 B . 讨论停战问题 C . 消灭国民党反动派 D . 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内战阴谋
近代史上,西方列强野蛮入侵,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世间所罕有的深重灾难。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光时,二十年,英吉利,开香港,到咸丰,第六年, 打广东,第十年,英法国,打京城,圆明园,放火烧。到光绪,甲午年,日本国,来打仗,我国败,失台湾。

——1903年发行的《爱国三字书》

材料二:慈禧对列强保留她的统治地位感激涕零,欣然回电李鸿章:“……所有十二条大纲,立即照允”,并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1. (1) 材料一列出的史实分别对应哪几场中国近代遭受的列强侵华战争?
  2. (2) 请你分别写出“开香港”“失台湾”的条约名称及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
  3. (3) 慈禧对列强“感激涕零”并欣然同意签署了什么条约?此条约中的哪一条最能说明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该条约又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4. (4) 你认为近代史上中国主权屡屡丧失的根源在哪里?
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南京,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她亲眼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兴衰荣辱。

材料一    这年8月的一天,清政府的代表被迫来到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上,在一份对中国极不平等的文件上无奈地签下名字。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从此开始。

材料二    这是时间意义上一个新年的开始,更是历史意义上一个时代的开始。在那个元旦,“民国”取代了“帝国”,皇帝,也永远成为写在史书上的历史名词。

材料三    永远的历史警示——死难同胞300000人!下图一:日军在南京活埋中国平民

材料四    定格的历史一页——上图二:中华民国三十八年4月23日

请回答:

  1. (1) 上述材料所呈现的历史事件中,有哪些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请把它们选出,并按材料序号写出这些历史事件的名称。

  2. (2) 请选取其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谈谈他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彭德怀在一篇报告中指出:“它雄辩的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其中“它”是指(     )

A . 抗日战争的胜利 B . 解放战争的胜利 C . 抗美援朝的胜利 D . 西藏和平解放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的一些官员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掀起了一场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以求自强的运动。这场运动是指(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运动 C . 新文化运动 D . 五四运动

下侧宣言指导的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列强几次侵华,先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渐沦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条约?
(2)皇家园林“圆明园”在哪一次战争中被毁坏?
(3)在中国历史上勒索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什么条约?
(4)在列强的几次侵华战争中哪些是进入了今天的首都的?(请举两例)
(5)中国之所以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原因是什么?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变化的是(    )

A .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商人用有线电报传达生意信息 B . 1895年,李先生在《申报》上读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 C . 1900年,张先生乘坐火车外出做生意 D . 人们见面称呼“大人”、“老爷”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

﹣﹣摘自《山东大学精品课程》

材料二:1900年俄国趁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之机,出兵侵占了中国东北全境,同时他也力图将朝鲜据为已有,在各国列强勾心斗角你争我夺的背景下,日俄双方加紧扩军备战,意图一决雌雄。

﹣﹣摘自《中国广播网》

  1. (1) 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是受哪一条约的直接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当时中国人民“最紧迫的要求”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运动”的斗争矛头指向谁?该“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3. (3) 上述材料反映出在侵华过程中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之际,洋务军事工业雇用工人约10800人;洋务民用工业雇用个人约8000人;洋务矿业雇用工人约20000人,总计约为39000人…1843年至1893年,中国城镇人口由2072万增加到2351万,城市人口比重由5.1%提高至6%。近代城市的数目在增加.河北的唐山,河南的焦作,湖北的大冶,江西的萍乡,台湾的基隆等地,正是洋务派在那里采新法开矿,才发展为近代城市。

材料二:  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1. (1) 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城市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这与哪一运动有关?

  2. (2) 据材料二,概括晚清财政收入结构有什么变化?说明这一变化与上述运动之间的关系?

  3. (3) 请举出一个这场运动中所创办的民用企业,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场运动的认识。

“洋务运动对于近代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虽说它没有能让北洋舰队在黄海上击沉日本海军吉野号,但至少让更多的人相信“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可能和希望。洋务运动的更大历史意义是播下了种子……”洋务运动“播下了种子”指的是(    )
A . 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B . 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思想 C . 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D .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太平天国攻克永安后,分封诸王,其中翼王是指(    )
A . 石达开 B . 杨秀清 C . 韦昌辉 D . 陈玉成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和平、民主,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地点在(    )
A . 北平 B . 南京 C . 延安 D . 重庆
下图是近代爱国者谢缵泰所作《时局图》,图中熊代表俄国,犬代表英国,蛤蟆代表法国,鹰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香肠代表德国。漫画反映的是(  )

A . 日本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B .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 .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D . 列强在北京划定使馆区
电视剧《战北平》中主要讲述了北平和平解放前后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北平得以和平解放与_______密切相关。(   )

A . 淮海战役 B . 渡江战役 C . 平津战役 D . 辽沈战役
经过:
  1. (1) 孙中山发表《》 。
  2. (2) 1915年底、李烈钧、唐继尧在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
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制度建设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体现着政治的指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政治制度体系。

秦朝的政治制度体系示意图

材料二:以国王的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招募军队;不得任意拘捕臣民;保证议会定期召开;法国的任免权属于议会而不属于国王。

——摘自英国《权利法案》(1689年)

材料三:辛亥革命以民国取代帝国,使民主主义成了正统,而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正如梁启超所云:“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如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这无疑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质的飞跃。

——摘编自左玉河《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材料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制度

影响

A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B

成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C

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构成秦朝政治体系的主要制度(至少两个)。通过这个体系,秦朝建立起怎样的国家体制?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英国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这无疑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质的飞跃”的理解。
  4. (4) 根据材料四,依次写出表格中A,B,C所的代表的制度名称。综合以上四则材料,概括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
某同学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时,自制了历史年代尺。根据他设计的年代尺,你推断出他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图片_x0020_570144877

A . 国民大革命 B . 抗日战争的胜利 C . 解放战争胜利 D . 中共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下列对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 国共两党因为奋斗目标不同而结束了合作 B . 国民政府脱离群众,使北伐战争无法坚持下去 C . 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 D . 北伐军将士不能正确对待取得的胜利,接连遭到失败
《马关条约》签订后,爱国将领刘永福表示“万死不辞”“愿合众志成城”,反对日本侵略暴行。这里的“暴行”包括(     )
A . 火烧圆明园 B . 割占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C . 镇压义和团 D . 在南京大肆烧杀淫掠,无恶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