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对下列四副图片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04

A . 全民族抗战 B . 敌后战场的抗战 C . 正面战场的抗战 D . 第一次国共合作
中国近代史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天津条约》 D . 《马关条约
一封封写于战火纷飞年代的书信,承载者系国系家的深厚情怀。下面两封书信(节选)一起能印证的史实是(    )

A . 正面战场的抗战 B . 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C . 敌后战场的抗战 D .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这是爱国诗人闻一多《七子之歌》的一部分。你知道“我”是在哪一次不平等条约中被割占的吗?(    )
A . 《南京条约》 B . 《马关条约》 C . 《瑷珲条约》 D . 《辛丑条约》
近代中国许多报刊在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时务报》当时宣传的新思想是(    )
A . 反帝爱国 B . 自强求高 C . 维新变法 D . 自由民主
下面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评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代表中国近代先进的生产力 B . 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C . 一战后进入“黄金时代” D . 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下列侵华战争中,帝国主义列强曾攻入北京的有(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②④
翻开《谢觉哉日记》,1921年6月29日有这样一行字:“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赴全国○○○○○之招”。这五个圆圈,谢觉哉后来解释说是“共产主义者”,当时他知道这是件大事,怕泄露,只能以圈代意。其中“大事”是指(    )

A . 中共一大 B . 遵义会议 C . 中共七大 D . 抗战胜利
改革和恰当的政策凋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此,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中国和日本曾有相同的经历和命运:封建专制统治,面临外敌入侵,民族危机严重。为此,清政府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却以失败而告终。日本明治政府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很快崛起为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材料三:(苏联)五年计划(1928年一1932年)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农村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

——邓小平

  1. (1) 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两条措施?在实施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逐渐增强,先后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朝。请写出秦朝为抵御匈奴和促进中原与岭南地区经济交流修建的两大工程。

  2. (2) 据材料二,写出中国“师夷长技”的自救运动名称。列举在这次自救运动中创办的两个近代军事工业。

  3. (3) 材料二中提到的日本明治政府实行的改革在经济方面的措施是什么?

  4. (4) 为应对材料中提到的“西方经济的崩溃”,美国采取的哪一政策成为资本丰义国家对苏联五年计划模仿的成功范例?该政策和苏联五年计划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

  5. (5) 材料四中邓小平提到的在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指什么?这一时期在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为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又提出了哪一伟大构想?

有学者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曾说: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据此,他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
A .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B . 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D .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有人这样评论中国近代某次运动:“自有民国,八年以来,未见真民意、真民权。有之,自学生此举始耳。”他评论的运动是(   )
A . 戊戌变法 B . 辛亥革命 C . 新文化运动 D . 五四运动
迈出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重要一步的事件是(   )

A . 创办京师同文馆 B . 创办京师大学堂 C . 拟定《奏定学堂章程》 D . 废除科举制度
它首次在中国大地宣告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国会政治、政党政治、舆论监督政府等民权政治,变人治为法治的尝试由此正式开端。替代文中“它”最恰当的是(    )
A . 中国同盟会 B . 武昌起义 C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江南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经济的一抹亮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在气俊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闯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变化。

材料二:两宋时期,主产于市方的水稻已是全国产量最多的投食作物,生产水稻的苏州、湖州成为天下的“輸台”。

南方商业发展的水平,从总体上看也超过了北方。因此,出现了“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说法。

材料三:明万历苏民无积累,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居机户,郡城之东,晋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

计日受值。有他故,则换无主之匠代之,曰“项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古今图书集成》

材料四: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给人的突出印象,一是洋,洋货充斥,洋房布比,洋人满街。二是奇,水能自

来,灯赛月亮,钟能自鸣,铁管冒电....种种西洋西事,构恩精巧,出人意表。

--熊月之《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

  1. (1) 材料一中说,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宋代时,南方手工业中培养出了什么新的行业,明朝时这种行业从南方推广到了北方?纸币的出现有什么重大意义?
  2. (2) 材料二提到水稻,南宋时最优良的水稻品种是从赢南引进的什么品种?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朝苏州城在经济上出现何种新现象?对当时的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从经济层面分析这种现象为什么没有推动社会转型?
  4.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上海出现这些新变化的原因。
近代以来,中国为实现强国之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效仿,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的,便像学习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1924年4月20日)

材料三: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 (1) 材料一中这场“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从西方文明中采纳了哪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习“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有何重大的探索活动?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深圳“敢闯”有什么重大举措?并说明这一举措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地位或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从近现代中国的探索中,你获得了什么认识?

曾国藩说:“(办洋务)可以剿发捻(平定农民起义),可以勤远略(抵制外来侵略)。”由此说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 . 镇压人民起义 B . 抵抗外来侵略 C . 发展民族工业 D . 维护清朝统治
下列选项建立在上海的有(    )

①《中外新报》      ②《申报》

③《中外纪闻》      ④商务印书馆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④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民党和共产党是政治舞台上的两个重要角色,两党关系的演变呈现出了“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和革命的前途命运。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国民革命军军歌》

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为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材料三:毛泽东说:“直到现在国民党还是一个大政党,拥有庞大的军队,这个军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现在总算也还在打日本……──《同赫尔利的谈话》

材料四: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1948年9月到l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战略大决战。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共两党采取了什么军事行动?取得了什么成果?

  2. (2) 材料二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请列举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的一次战役。

  4. (4) 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40年代末期,国共两党之间发生的战争是什么?蒋介石败退台湾后造成了一个怎样的历史问题?

  5. (5) 通过以上探究,你从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中得到哪些启示?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艰难曲折地发展,下列图形中,不属于民族工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的原因是(  )

A .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B . 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 广大爱国人士掀起“实业救国”的浪潮 D .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制定了许多发展实业的措施
八年级的学生学完中国近现代历史后,在暑期围绕主题为“近现代的北京”进行探究活动。结合所学回答他们探究活动中提出的问题。

活动1 查找资料,提出问题

以下是《北京地方史概要》

图片_x0020_100026

第十章  近代北京

第一节  震动京师的鸦片战争

第二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京师

第三节  戊戌变法

第四节  义和团运动及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第五节  资产阶级革命及宣统皇帝退位

第六节民国时期的北京

示例:第九章  清代的京师

第一节  清王朝的建立

第二节  紫禁城、皇城、皇家园林、王府

第三节  北京的四合院和会馆

第四节  北京的经济

第五节  北京的文化

第六节  北京的宗教、民俗与文化交流

提出的思考题有:

1 简述明清时期北京城市建设。

2 近代北京中西文化交流有哪些特点。

3 以北京宗教文化为例,从中体现了北京文化什么特点。

4 分析清代北京重要商业区形成的原因。

活动2 寻找列强侵华罪证

图片_x0020_100027

活动3 探访名人故居

图片_x0020_100028

居住名人最多的胡同——菜市口胡同(今菜市口大街)是影响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人物居住人数最多的一条胡同,总数达30余位。他们当中有林则徐、左宗棠、康有为、秋瑾、蔡元培、李大钊等。

活动4 探究国庆大典

图片_x0020_100029

国庆大阅兵是展现一个国家武装力量建设的成就,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根据全国政协决定,把大阅兵列为国庆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一九四九年开国大典至今,共举行了十五次国庆大阅兵和群众游行。

今年的群众游行有三个篇章即“建国创业”“改革开放”“伟大复兴”。第一篇章由“开天辟地”“浴血奋战”“建国伟业”“当家作主”“艰苦奋斗”5个方阵组成。

  1. (1) 仿照第九章的示例,设计两道第十章的思考题。(要求:设计的问题内容要反映北京地方的历史变化,要体现创新性和一定思考深度)
  2. (2) 结合上面的照片内容说出近代列强侵占北京三次侵华战争。
  3. (3) 从上述历史人物中选取一位,概括他的历史功绩。
  4. (4) 根据活动4的材料,结合所学,仿照示例,在第一篇章的五个方阵中选取1个方阵,设计一个代表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说明理由(示例除外)。

    示例:方阵名称:开天辟地

    历史事件或人物:中共一大的召开

    理由: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5. (5) 说说开展国庆大阅兵的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