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     )

A . 平型关大捷 B . 台儿庄战役 C . 淞沪会战 D . 百团大战
历史中每个华丽转身的瞬间都澎湃着光辉的新浪潮。

(从漠视到重视)

材料一:

作者

作品

出书时间

内容

魏源

《海国图志》

1843

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蒸汽机和火轮船等西方新式器物的原理和制造方法

姚莹

《康蝤纪行》

1845

强调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介绍了英国的资产阶级议会政治

徐继畬

《瀛环志略》

1848

详细介绍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世界地理知识

(从禁止到尝试)

材料二: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从怀疑到传播)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在中国,粱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皆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从1917年到1923年,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启超传》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封建士大夫集团的思想主张。促使其产生这些思想主张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70年代的矿业政策新变化。列举洋务运动中“试办煤铁事宜”的民用企业。据此简要分析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得益于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在中国近代社会起到什么作用?
义和团运动提出的口号是(  )
A . 反帝反封建 B . 反封建统治者 C . 男女平等 D . 扶清灭洋
“近代时期,东方国家出现了一系列向西方学习的改革运动。”这些改革运动包括(    )

①日本大化改新  ②查理·马特改革  ③日本明治维新  ④中国戊戌变法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1865—1895年,洋务派创办了26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舰船的工厂。其主要目的是(    )

A . 实现“自强” B . 追求平等 C . 争取民主 D . 实业救国
下列革命或运动属于反帝反封建性质的是(     )
①洋务运动 ②五四运动 ③国民大革命

A . ②③ B . ①② C . ①③ D . ①②③
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府垮台的标志是(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 渡江战役 C . 三大战役的胜利 D . 南京解放
下图《劳动音》创刊号的封面是《革命火种》。该刊物封面上是一个火炬照耀下的锤子、铁镐、齿轮、禾苗、稻穗所组成的图案,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如同紧握的拳头。该封面内容(   )

A . 表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B . 寓意着工农大众团结起来 C . 明确反映出党的中心任务 D . 为国共合作营造舆论氛围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了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反击,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
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是列强套在中华民族脖子上的沉重枷锁,下列条约中,规定东交民巷不准中国人居住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英国驻汉口的代理总领事法磊斯曾说:“(《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须向全国征收,但由于祸乱所及各省已被联军洗劫一空,实际上这些省应出之款项仍须由那些忠诚的,并已付出自己份额的省份来额外负担,”法磊斯口中的“祸乱”指的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英法联军的侵略 C . 义和团运动 D . 八国联军的侵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歌曲是江西文工团采集到的,至今还在江西流传,依然散发着当年的活力。

七月三十一,夜半闹嚷嚷,手榴弹、机关枪,其格格,其格格响啊,响到大天亮。莫不是国民党又在兵变,莫不是伤兵老爷又在闹城?啊噢嘿!噢嘿!噢嘿!我想到就害怕。

八一大天亮,百姓早起床,昨夜晚,机关枪,其格格,其格格响啊,它是为哪桩?原来是共产党武装起义,原来是红带兵解决国民党,啊嘻哈!嘻哈!嘻哈!我快活笑嘻哈!

材料二:今年确实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但同时也是“卢沟桥事变”80周年。这两个纪念日代表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条是和平与友好,一条是战争和对抗。……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日本国内仍然有些人还在这两条道路之间摇摆不定,甚至企图开历史的倒车。我们希望一切爱好和平的日本人民能够在这个重要的年头,把握好国家前行的方向。

──2017.3.8王毅就“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答中外记者问

  1. (1) 歌曲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意义?歌词内容反映了老百姓对国共两党持怎样的态度?

  2. (2) 卢沟桥事变发生于何时?这一事件标志着什么?在这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共同做出了怎样抉择?

  3. (3) 依据材料,“两个纪念日”代表了哪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你认为今天影响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下图为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构成示意图,从中可得到的正确认识是(    )

A . 八路军是抵抗日本侵略的唯一中坚力量 B . 全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 . 中华民族在十四年抗战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D .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看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 (1) 台儿庄战役的指挥者是谁? 这一战役具有什么意义?

  2. (2) 图片再现的史实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最主要任务是什么?这一任务的完成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3. (3)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认识?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下列哪一人物不符合“抗日英雄”这一说法(   )
A . 林彪 B . 林则徐 C . 李宗仁 D . 杨靖字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战(指旨抗日战争)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甚有赖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
—一摘自 1945年8月 20日蒋介石再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电报
材料二“若不速予剿除(共产党),不仅八年抗战前功尽失,自必遗害无穷……”
——一摘自 1945年 10月 13日蒋介石发给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的密电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说明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理由是什么?

  2. (2) 据材料二,蒋介石对共产党的政策是什么?

  3. (3) 材料一同材料二有没有矛盾?为什么在同一阶段蒋介石会有两种断然不同的态度?

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呈现“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的特点, 反映了中国人民不懈的探索精神。下列探索中的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是(  )

①“民主”“科学”   ②三民主义   ③变法图强   ④“自强”“求富”

A . ①②③④ B . ④③②① C .   ①④②③ D . ④①②③
刺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从而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近代战争是? (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迟至1863年,中国的皇帝致函林肯,告知中国致力于保持与美国的友好关系……发此函时,中国已经输掉了与西方列强的两场战争……”这两场战争是(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说:“要从今天起……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这所学校的创建地在(    )

A . 北京 B . 广州 C . 上海 D .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