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读下表,指出北京大学校名及办学地点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学校名称

办学地点

1912年

北京大学

北平

1937年

临时大学(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共同组成)

长沙

1938年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昆明

1946年

北京大学

北平

A . 外来侵略 B . 政权更迭 C . 国共合作 D . 军阀割据
作家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站在京郊的一处废墟,我们可以想到的历史信息是(    )

A . 俄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B .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 湘军分兵三路攻破天京 D . 太平军曾抗击洋枪队
填充表格
 

中国共产党成立条件

思想基础

 

阶级基础

 

组织基础

 
梁启超曾说:“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庚申圆明园之变”指的是哪次战争(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青年学生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希望。中国近代由青年学生最先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    )
A . 公车上书 B . 新文化运动 C . 五四爱国运动 D . 义和团运动
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它”及带来的“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是指(   )
A . 鸦片战争——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B .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C .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D . 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他,历史上褒贬不一。他曾代表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留下千古骂名。他在近代中国兴办洋务,创海军,建企业,探索自强道路而不懈努力,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他是(    )

A . 李鸿章 B . 张之洞 C . 左宗棠 D . 林则徐
从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进步,经历了漫长的奋斗历程。请回答:

  1. (1) 1787年,制宪会议制定了美国宪法,该宪法规定美国是什么体制的国家?根据宪法,谁被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2. (2) 辛亥革命极大地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请用相关史实予以说明。

  3. (3)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该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怎样理解其社会主义性质?

明中叶以后中国社会已经有了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但是具有诱发作用的鸦片战争往往被确定为中国进入近代的起点,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 鸦片战争的规模大时间长 B . 中西方之间开始文化交流 C . 中国出现近代化生产方式 D . 中国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有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官。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在历史的审判台前,一个强盗叫作法国,另一个则叫作英国。”这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 .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C . “亚罗号事件” D . “马神甫事件”
抗日战争时期,指挥百团大战的是(    )
A . 毛泽东 B . 彭德怀 C . 周恩来 D . 蒋介石
下图所示报刊宣传的主要思想是(    )

图片_x0020_13

A . 自强求富 B . 维新变法 C . 三民主义 D . 民主科学
“李鸿章只能在计算赔款利息、割让台湾的时间以及换约地点、期限等问题上,恳求日本稍稍宽容。他对伊藤说:‘贵国何必急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伊藤贪婪地回答:‘尚未下咽,饥甚。’”,材料所述内容涉及的应该是(    )
A . 《马关条约》 B . 《辛丑条约》 C . 《南京条约》 D . 《北京条约》
清末某官员说:“战争骇人地向毫无准备的我们袭来,李鸿章所吹嘘的舰队、要塞、枪炮和人力,都已证明非一般所期待的那样厉害。”这里的“战争”指(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每年的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这是为了纪念(     )

A . 秋收起义 B . 南昌起义 C . 井冈山会师 D . 红军长征胜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毛泽东在1935年2月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一句,其中“从头越”反映了(    )

A . 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B . 进军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 C . 遵义会议,红军获得新生 D . 长征胜利,红军开始抗战
男人的权力开始超过女人是在:(   )

A . 原始社会 B . 母系氏族 C . 农业出现后 D . 国家出现后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下列各图反映了1851—1912年间中国社会各阶级对独立富强道路的探索。

图片_x0020_100005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1. (1) 材料一四幅图分别反映了近代中国发生的哪些重大的历史运动?
  2. (2) 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决定“变法”成败的关键是什么?当年,与梁启超齐名的另一位主张变法的核心代表是哪一位?
  3. (3) 材料三中说:辛亥革命“将树砍断了”,这是什么意思?
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说:“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对此三点极力推崇。这表明魏源的救国主张是(     )

A . 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 B . 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C . 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 D . 进行资产阶级改革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让我们踏着国人的足迹,走进中国的近代。

近代的中国先后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入侵,请根据史实完成下题。请补充表格:

战争名称

条约名称

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景响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