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下图是号称“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迁徙路线图(局部)。东北大学迁入关内的原因是(    )

A . 积极参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 B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C . 中国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D .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形势所迫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这首慷慨激昂的《国民革命歌》唱响于(    )

A . 辛亥革命期间 B . 北伐战争期间 C . 五四爱国运动期间 D . 新文化运动期间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短暂的春天”出现在(    )
A . 抗日战争胜利后 B . 大革命期间 C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 . 洋务运动期间
美国记者斯诺说:“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 是指(  )
A . 湘赣边秋收起义 B . 工农红军长征 C . 千里跃进大别山 D . 开辟敌后战场

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近代化)的重要内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主政治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学习西方,举步维艰】

材料一:

【寻求合作,不断探索】

材料二:……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为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姜廷玉(军事博物馆研究员)

材料三: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

──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

【初步建立,曲折前进】

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五:“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撤消其党内外的一切职务,并继续清算刘少奇及其同伙叛党叛国的罪行。”

──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公报

【不断健全,日臻完善】

材料六: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 (1) 材料一中图一两位人物领导的哪一场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序幕?图二人物一生致力于民主革命,他追求民主政治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两次追求民主政治的运动在学习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

  2. (2) 材料二中“国共合作”的标志是什么?材料三中“和平团结的方针”指的是谈判后签订的哪一文件?“国民党再发动内战”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3. (3) 材料四的文件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成果,该文件的性质是什么?材料五中的事件发生在什么时期?该事件表明当时民主法制建设的现状如何?

  4. (4)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时期开始于哪一事件?该时期比较完善的宪法是哪一部?

  5. (5) 纵观历史发展的进程,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你认为我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下列选项与“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受到冲击,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的战争有关的是(    )
A .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B . 允许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 .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D .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双方最终于4月17日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空前屈辱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之后,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纷纷在中国投资办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个“条约”是(    )

A . 《瑷珲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学者齐卫平认为,中共一大选择在上海召开,有三个主导因素:第一,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发源地;第二,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的早期组织……。第三个主导因素应该是上海也是(   )
A . 最早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B . 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地方 C . 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D . 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地方

图片承载着历史。下列图片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是( )

A . 虎门销烟 B . 圆明园遗迹 C . 侵略者坐在清朝皇帝的宝座上 D . 日军在旅顺暴行
“回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我对1936年发动的事变无悔,如果再走一遍人生路,还会这样做”“我的事情只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回忆录中的我是谁?(    )
A . 蔡廷锴 B . 张学良 C . 杨靖宇 D . 吉鸿昌
历史上,国共两党第一次携手合作共赴国难取得的辉煌成果有(    )

①创办黄埔军校     ②消灭吴佩孚军队主力      ③消灭孙传芳军队主力       ④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谢觉哉在其日记中记载:“1921年6月29日: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借行者润之,赴全国○○○○○之招。”日记中的五个圆圈,谢觉哉后来解释说是“共产主义者”,当时他知道这是件大事,怕泄露,只能以圈代意。这里他怕泄露的“大事”是指 ( )

A . 五四运动 B . 中共一大 C . 遵义会议 D . 中共七大
被日本右翼势力称之为“二十世纪最大谎言”,该事件是(   )

A . 济南惨案 B . 皇姑屯事件 C . 卢沟桥事变 D . 南京大屠杀
在北伐战争中,他曾领导第四军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被赞为“北伐名将”,第四军也因此被称为“铁军”。“他”是( )
A . 朱德 B . 刘伯承 C . 贺龙 D . 叶挺
解放战争时期,标志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的是(    )

A . 台儿庄战役 B . 百团大战 C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 . 百万雄师过大江
下面是一位同学搜集到的反映新旧中国外交活动的几幅照片。

请回答:

  1. (1) 图一属于哪一条约的内容?该条约中哪一条内容对中国危害最大?对中国社会最严重的影响是什么?

  2. (2) 根据图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凡尔赛和约》中哪一条款的规定损害了中国的合法权益?中国代表为什么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3. (3) 根据图三写出中英香港主权交接的确切时间?两年后另一个归来的“游子”是什么?它们回归有什么历史意义?

  4. (4) 观察三幅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政府以法令形式强制推行后,男子剪掉辫子和女子停止缠足的做法,逐渐被人们接受。这种情况最早应该发生在(  )
A . 戊戌变法后 B . 五四运动后 C . 亥革命后 D . 解放战争后
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的抗战以来重大胜利的战役是(    )

A . 卢沟桥保卫战 B . 平型关大捷 C . 台儿庄战役 D . 百团大战
今年是中共成立一百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革命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民党不仅在思想上和政治上、而且在组织上也得到共产党的很大帮助,对于共产党来说,在实行国共合作后也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一切并不是以削弱国民党为代价取得的,而是在国民革命运动中两党得到了共同发展。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同城市相比,农村是落后的。但这条道路却历史地成为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之路。它最初虽然表现为失败后的退却,然而它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由此,它最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这次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也正是由于这一转变,我们党才能够胜利地结束长征。

——摘编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这次国共合作对国共两党产生的影响。
  2.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以及选择这条道路的决定性因素?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会议的名称。
  4.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原因。
“歌”唱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国民革命歌》(1926年)

材料二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在关内流浪!     

——《松花江上》(1935年)

材料三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

材料四  弯弯的河水流不尽,高高的松柏万年青。解放军是咱的亲骨肉,鱼水难分一家人。哎~谁不说咱解放军好,得儿哟依儿哟,鱼水难分一家人。

——《谁不说咱家乡好》(1961年)

  1. (1) 材料一这首歌曲是国共合作进行什么战争时期传唱的?这次国共合作消灭了哪两派军阀的势力?
  2. (2) 材料二中的“脱离了我的家乡”发生哪一事件之后?该事件有何影响?
  3. (3) 材料三的歌曲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血肉筑长城的典型战例。
  4. (4) 材料四是影片《红日》的插曲,影片取材于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这场战役打退了国民党对哪一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从歌词中可看出,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