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历史事件是(    )
A . 北平和平解放 B . 南京解放 C . 新中国成立 D . 三大战役的胜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 ,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1868年4月,日本天皇率领群臣宣读“五条誓文”,决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大学归功于美国。——《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

      

                 1945年8月的广岛

  1. (1) 请你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2. (2) 明治维新后,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请你各举一例日军犯下的侵华罪行。材料三反映了日本的侵略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了什么?

  3. (3) 以史鉴今,请你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提出建议。

王老师布置了一项研究新文化运动的作业,小明应该参考哪一旧报刊(    )

A . 《新青年》 B . 《民报》 C . 《万国公报》 D . 《申报》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迷梦的战役是(    )
A . 第三次长沙会战 B . 武汉会战 C . 台儿庄战役 D . 淞沪会战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想一想,这是哪个派别的主张(     )

A . 顽固派 B . 洋务派 C . 资产阶级维新派 D . 资产阶级革命派
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著作是(    )

①《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②《革命军》

③《猛回头》

④《警世钟》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对于重庆谈判,有人说成功了,有人说失败了,下列哪一史实说明重庆谈判的失败(   )

A . 签订《双十协定》 B . 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C . 全面内战的爆发 D . 对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
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认为:“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 . 科技教育落后 B . 国力贫弱 C . 政治腐败 D . 急于求成,步伐太大
近代中国,每一个探索救亡图存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当年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用生命唤醒东方睡狮的爱国志士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突然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他们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

材料二: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材料三:……那个烦闷的夏季,又一次见证了旧制度的腐朽。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谭嗣同从容赴死,他认为国家不昌盛是因为还没有人为变法救国而流血。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

  1. (1) 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 (2) 指出材料二中哪些内容最能够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哪些内容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3.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戊戌六君子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
  4. (4)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给你什么有益启示?
毛泽东曾经说过:“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下列关于两人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都是洋务派的地方代表 B . 都大力主张“实业救国” C . 都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D . 都提出了“自强”和“求富”的口号
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
A . 京、津两地工人罢工 B . 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 .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 . 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有过分裂,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请分别说出秦汉、隋唐、明清三个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

  2. (2) 中国历史上从长期分裂割据走向统一的三个封建王朝是什么?你认为从分裂走向统一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 (3) 近代以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经历了哪两次大的分离和一次回归?两次分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故宫)那些太和殿前永存的铜缸记录着中国人在20世纪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一缕缕刀痕割出千百万同胞的血泪,牢牢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复兴之路》这段解说词中的“国耻”指的是(  )
A .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导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被迫签订的战争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阅读下表,分析各省区上奏捐输的银两主要用于(   )

各省区捐输情况表(部分)

(注:道光帝1820—1850年在位)

地区

上奏人

上奏时间(道光)

银(两)

福建

保昌

二十年十二月十七日

20000

浙江

刘韵珂

二十一年十月初四日

1200000

广东

奕山

二十二年十月十九日

1800000

A . 虎门销烟的开支 B . 鸦片战争的军费开支与战争赔款 C . 镇压太平夭国运动的军费开支 D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军费开支与战争赔款
“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最能够说明(   )
A . 解放战争爆发的背景 B . 解放战争的进程 C .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D . 解放战争的影响
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其中“煮豆燃萁”是指(    )
A . 北伐失利 B . 定都天京 C . 天京陷落 D . 天京事变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中说:这场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这战争是指(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组建目的:

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的革命组织。

“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电视剧的主题。若再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外国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史实是(   )
A . 抗击洋枪队 B . 黄海海战 C . 火烧圆明园 D . 威海卫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