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今年暑假小明准备去江西参加以“革命摇篮,星火燎原”为主题的红色旅游。出发前他应了解的历史大事是(  )

①南昌起义  ②井冈山会师  ③长征会师  ④中共七大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1927年8月1日,一声枪响掀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大幕,开启了创建人民军队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一条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与上述材料相关的事件是(    )
A .   南昌起义 B . 汀泗桥战役 C . 百团大战 D . 辽沈战役
1926年9月18日《工人之路》载:汉阳兵工厂的工人于9月1日宣布“为自身的利益,为湖北民众的利益,为革命的利益”,实行总罢工。汉阳工人罢工是为了配合(    )

A . 北伐战争 B . 南昌起义 C . 秋收起义 D . 红军反“围剿”
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我国虽然出现了一些民族工业的萌芽,但这些民族工业往往受到封建制度和帝国主义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但是,在中国民族工业艰难生存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黄金时代”,它出现在(  )

A . 鸦片战争后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 .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中共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 (1) 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总方针的会议——
  2. (2) 阐明中国共产党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的文献——
  3. (3)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4. (4)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0世纪初,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 . 华兴会 B . 光复会 C . 兴中会 D . 中国同盟会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是(    )

A . 农村包围城市 B . 分化瓦解国民党 C . 领导抗日战争 D . 以工人运动为中心
“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了,风熄了,我站在院中唱歌。”这是溥仪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这种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作的现象,与下列哪一运动的大力提倡分不开(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衣食住行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下列图片中的服饰具有中西合璧特点的是(   )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②③ D . ③④
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
A . 洋务运动 B . 辛亥革命 C . 戊戌变法 D . 新文化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面貌就焕然一新。

  1. (1) 以上材料反映那一次重要大会的召开,这次重要大会是哪一年在什么地方召开的?

  2. (2) 次大会确定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什么?中心任务是什么?选举的中央局书记是谁?

  3. (3)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840年至1901年短短的几十年间,中国屡遭西方欺凌,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 (1) 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进行了哪几次较量?

  2. (2) 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和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各是什么?

  3. (3)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英勇的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学习这段历史,你对哪一位爱国志士印象最深刻?请简要说说他的英雄事迹。

  4. (4) 面对列强的步步侵略,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从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1939年美国记者斯诺称赞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窑洞中的预言”。“预言”指(  )
A .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B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 抗战胜利属于中国 D .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这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中国逐渐进入条约时代,被迫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国的主权不再完整、独立。”“这场战争”指的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下列是一组中国近代历史的图片,与这组图片吻合的主题是(    )

A . 洋务企业的产生 B . 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C . 外国资本主义扩张 D . 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建立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哀悼的民族英雄是(    )
A . 左宗棠 B . 关天培 C . 邓世昌 D . 林则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0年,……列强再次侵入北京。不同的是,这一次是八个国家的铁蹄。……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清政府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庭”。

——摘自《复兴之路》

材料二: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在北京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使两国间的不正常状态得以结束。两国政府决定……,并尽快互换大使,中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建立两国间和平友好关系并缔结和平友好条约。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2010年下半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相继完美落幕。两次盛会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现了腾飞后中国的实力。

请回答:

  1. (1) 材料一所述是近代哪场侵略战争?这场战争对当时的清政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2)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1972年中日两国关系取得了怎样的进展?中日关系的进展主要得益于这一年的哪一外交成就?

  3. (3)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应遵循哪一外交基本准则?

  4. (4) 材料三中提到的上海和广州在近代哪个不平等条约中被划定为通商口岸?

  5. (5) 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你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人大代表提出了医疗改革、教育公平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是(    )
A . 李鸿章 B . 孙中山 C . 毛泽东 D . 邓小平
1945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一方面同共产党在重庆进行谈判,一方面调集大批军队向解放区(上党地区)发动进攻。材料说明了(   )
A . 内战全面爆发 B . 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 C . 国共实现合作 D . 确立了和平建国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