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观察下面战争态势图,你认为这一时期人民解放军开始(   )

A . 战略防御 B . 战略相持 C . 战略进攻 D . 战略决战
近代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
A . 英国 B . 法国 C . 德国 D . 俄国
2019年4月15日傍晚,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后,一位网友作诗:“巴黎悲失火,怎比百年前。圣母犹能圣,圆明不复园。”1860年,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是(    )
A . 英国军队 B . 美英联军 C . 英法联军 D . 八国联军
海防事关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维系着国家的命脉,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国家的兴衰与荣辱,彰显着国家的实力和尊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制驭外夷者,……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

材料三: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摘自《清史稿》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在“制驭外夷”方面的主要主张。(不得照抄原文)
  2. (2) 与材料二中吴元炳“重于水师”的奏议相对应,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3. (3) 根据材料三,在“甲午一役”中,威海卫“水师”“毁于日本”具体指什么事件?由“藩篱尽撤”你会想到近代中国怎样的海防现状?
有人用“观念转变,黄金万两”来解释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下列哪项最符合这种解释(  )

A . 沉重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B .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 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 .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指太平天国(    )
A . 缺乏科学理论 B . 没有实行宗教改革 C . 不能充分依靠人民 D . 没有彻底革命精神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政治民主化,在政治体制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帝建议:“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总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慕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采纳)日本……十年而霸图定矣。”

材料二 孙中山在阐释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后总结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统治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新建立的政体有名无实。这是由于辛亥革命并没有使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随之消亡,旧的观念、旧的礼教,依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材料四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1. (1) 材料一中康有为等人掀起的救亡图存的运动是什么?其主张中国学习日本的什么政治体制?当时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的“政治革命”在同盟会革命纲领中是如何表述的?它实际上是要求在中国建立什么政治体制?
  3. (3) 材料三和材料四认为导致辛亥革命后建立起来的政体有名无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解决这一问题,当时先进的中国人高举了哪两面大旗与之进行斗争?
  4. (4)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近代政治体制的变化呈现什么趋势?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从“大革命失败”“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第一组关键词中,可知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黄埔军校创办 B . 南昌起义 C . 井冈山会师 D . 三湾改编
战争的最高境界是制止战争、是和平。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傅作义做出的贡献是和平解放(   )

A . 锦州 B . 沈阳 C . 北平 D . 南京
辛亥革命后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该党赢得国会选举,但未能组阁,直接原因是()
A . 宋教仁遇刺身亡 B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废止 C . 国民党被解散 D . 军阀割据混战
1942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对某次会战发表社论指出:“它配合了友邦作战,使盟军在香港陷落、马尼拉失守、马来亚危急之际,有着中国战场的胜利,以鼓舞友邦,以打击敌人。”“某次会战”是指(   )
A . 淞沪会战 B . 徐州会战 C . 武汉会战 D . 第三次长沙会战
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重要事件是(   )
A . 辽沈战役 B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 . 淮海战役 D . 平津战役
《每周评论》写道:“巴黎的和会,各国都尊重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基于这一状况,国人提出的救国主张是(    )
A .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 . 打倒列强,除军阀 C . 实业救国,民主共和 D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袁世凯死后,直接导致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在各派军阀中掌握北京政府的是(    )
A . 冯国璋的直系军阀 B . 段祺瑞的皖系军阀 C . 张作霖的奉系军阀 D . 唐继尧的滇系军阀
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近代化探索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其中“自我疗伤”指的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五四运动
历史叙述包括史实与评价。下列是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知识卡片的内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 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 B . 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剪辫令” C . 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变化特征 D . 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男装有西服和中山装等
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下列歌曲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广为传唱的是(     )

A .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B .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C .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D .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法国作家雨果说:“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一场掠夺。”这里的“两个强盗”是指(   )

A . 英国、法国 B . 英国、俄国 C . 俄国、日本 D . 美国、法国
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是(   )

A . 北伐战争 B . 九一八事变 C . 东北抗日义勇军成立 D . 七七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