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材料所说的这场运动(    )

①只有学生和知识分子参加   ②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③袁世凯政府没有收回主权   ④激发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④

下图是九一八事变纪念馆,以下关于九一八事变说法正确的是(    )

A . 是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 B . 张学良擅自退入关内,造成东北沦陷 C . 造成东北地区被日军占领8年 D . 又称柳条湖事件
 2021年3月,一张“两个辛丑年的对比”图片(下图)在互联网上热传。下列战争中,与图中的第一张照片(上)记录的场景有关的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甲午中日战争 C . 八国联军侵华 D . 第二次鸦片战争
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西新旧交融,并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事件

创办人

备注

1839年

马礼逊学堂

传教士马礼逊

澳门

1843年

英华学院

传教士爱礼逊

从印尼迁至香港

1844年

宁波女塾

传教士爱尔德赛

宁波

1861年

京师同文馆

恭亲王奕诉

北京

1864年

广州同文馆

谈文和

广州

1898年

京师大学堂

张百熙等

北京

1903年

《奏定学堂章程》

张之洞等

建立初等、高等学堂的教育体系

材料二:清末的教育宗旨是传统的“忠君”、“尊孔”。民国元年所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民国元年所公布“民主学制”即“壬子学制”。此外,在教育立法机构的建立,义务教育立法等方面也有重大的变革。

——摘编自秦凌《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研究1912—1949年》

材料三:1938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在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民族存亡之际,他们赓续文化,弦歌不辍……在这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832名从军的英雄……无论是投笔从戎走上抗战前线,还是在校园继续刻苦学习,都是一种爱国……

——中国教育报《西南联大抗战烽火中的不辍弦歌》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1839~1903年近代教育发展有何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教育改革产生的社会背景。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南联合大学成立的背景,并依据材料三概括西南联大在此时期发挥的积极作用。
以下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企业,其中属于军事企业的是(    )
A . 汉阳铁厂 B . 湖北织布局 C . 江南制造总局 D . 上海轮船招商局
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评价中国近代某一运动时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杰出人物”包括(  )

A . 魏源 B . 曾国藩 C . 洪秀全 D . 詹天佑
张老师在讲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按发展阶段设计了四个标题:“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其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是指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过“短暂的春天”,“短暂的春天”出现在(  )
A . 洋务运动时期 B . 戊戌变法时期 C . 辛亥革命时期 D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有学者在提及中国近代某一不平等条约时指出:这些条款(包括赔款2100万银元等)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这一不平等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瑷珲条约》
掀起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   )

A . 提倡民主 B . 提倡文学革命 C . 提倡科学 D . 反对北洋军阀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
阅读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二  他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并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1. (1) 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内容?孙中山将它阐发为什么?

  2. (2) 孙中山一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在20世纪初他领导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什么革命斗争?此次斗争有什么重要意义?

  3. (3) 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材料中的口号及观点是总结哪次中国革命斗争经验教训而提出的?

  4. (4) 材料二中“他”等由此而掀起了一次著名的什么运动?有何重要作用?

  5. (5) 结合材料二中“他”等掀起的运动的作用,谈谈该运动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 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 . 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 . 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D . 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思想理性化,构建和谐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一段独白:“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材料二:“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一个新时期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

材料三:“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自20世纪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事儿出现的便是帝制。然而那一道门终究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

——《鲁迅全集》

材料四: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最近,全球将建成500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推广,而是各国的大学争着要办,挡都挡不住。”全世界的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一所的速度增加。

——新华网

  1. (1) 材料一体现了什么社会思潮?推动这一社会思潮向前发展的有哪三大事件?
  2. (2) 材料二中梁启超归纳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有什么史实依据?
  3.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袁世凯时代为什么没有敲开“那道门”?
  4. (4) 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学院在全球广泛开设的意义。
在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红军不去湘西,而将前进方向改为敌人力量薄弱的(  )

A . 湖北 B . 广东 C . 贵州 D . 广西
在中共历史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关键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一次重要会议是(   )

A . 中共一大      B . 中共七大 C . 遵义会议   D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   )
A . 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 . 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 C . 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 . 是第一次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起义
在禁烟运动中,林则徐主张对外商“正常贸易者,加以优待;倘有带烟发觉,立正刑诛”。这表明林则徐(    )

①支持正常贸易    ②反对鸦片走私    ③反对开放通商口岸    ④维护民族利益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口号是供人们口头呼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如果你是某一事件的参与者,喊出的口号时“外争主权,内除国贼”,那么你参与的事件是(    )

A . 辛亥革命 B . 北伐战争 C . 一二•九运动 D . 五四运动
“擂响禁烟战鼓,率军收复新疆,黄海激战千层浪,看我中华儿郎。兵谏逼蒋抗日,浴血战台儿庄,百团大战士气长,国魂永驻沙场。”这首《国魂颂》中称赞的人物有 (   ) 
①郑成功 ②林则徐 ③左宗棠 ④邓世昌 ⑤谭嗣同 ⑥张学良 ⑦李宗仁 ⑧彭德怀

A . ①②③④⑤⑥ B . ②③④⑥⑦⑧ C . ①③⑤⑥⑦⑧ D . ③④⑤⑥⑦⑧
若想了解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的情况,可查阅下列哪位人物的传记(      )

A . 奕䜣 B . 曾国藩 C . 李鸿章 D . 张之洞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横断山,路难行,敌兵重,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诗歌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
A . 甲午战争期间 B . 北伐战争期间 C . 红军长征期间 D . 解放战争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