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学期上册试题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 根据响度大小来判断不同人的讲话声 B . 动物和人的发声频率范围和听觉频率范围是一样的 C . 中考期间学校周围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声源处减弱噪声 D . 人耳能听到的是声波,听不到的就不是声波
在大课间操活动中排纵队看齐时,如果你看到前面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人,那么队就排直了,这是利用了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传播:在不同的位置都能看到同学们在做操,这是因为光的。(填“漫反射”或“镜面反射)

按照题目要求作图.

(1)请在图甲中画出一条眼睛能看到蜡烛S点的像S′的光路图.

(2)如图乙,在杠杆AB上施加一个最小的力,使杠杆在图中所示位置平衡,画出这个最小力的示意图.

(3)根据图丙中通电螺线管的S极,标出磁感线方向、小磁针的N极,并在括号内标出电源的正、负极.

(4)超市里的自动扶梯,有乘客时运行较快,无乘客时为了节能运行较慢.利用电磁继电器可以设计这样的电路,请按照要求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丙中的控制电路和工作电路连接完整.其中R1是压敏电阻(受到压力时阻值小,不受压力时阻值大),R2是限流电阻(串联在电路中可减小电路中的电流).

看图提问:根据图中的情况,提几个光学问题.(至少提三个)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李华在照镜子时,当他向镜面靠近时(  )
A . 他在镜中的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 B . 他在镜中的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大 C . 他在镜中的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不变 D . 他在镜中的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
汽车后视镜属于面镜,太阳灶是利用了面镜会聚光线的特点.
用量筒量出  的水银,它的质量就是27.2g,而同体积的煤油的质量仅为  g.(ρ水银=13.6×103kg/m3 , ρ煤油=0.8×103kg/m3

从物理的角度对下列成语进行解释,错误的是 (      )
A . 釜底抽薪——沸腾需要不断吸热 B . 杯弓蛇影——光沿直线传播 C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分子总在不断运动 D . 掩耳盗铃——从人耳处减弱噪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海浩与海雾

2021年1月7日,受强冷空气影响,青岛市区和沿海地区最低气温﹣15℃左右。受冷空气影响,岛城前海云雾升腾,宛若仙境,一时间青岛出现“海浩”的视频便在全国微信圈传开。网查,所谓“海浩”现象是在极寒天气中才会出现的一种奇观。当比海水温度低得多的寒冷空气流经温暖的海面,引起海水强烈蒸发,水蒸气遇到强冷空气后迅速凝结为冰晶,呈现出“白茫茫云雾”的现象,形成了“浩气”。根据相关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已有文献资料表明:过冷的水蒸气在有凝结核的情况下,﹣30℃以下可以凝结成冰雾,﹣10℃以上凝结的都是水雾,﹣30℃至﹣10℃之间凝结的冰水混合雾。因此中国海洋大学气象学系海雾研究团队认为有关青岛“海浩”现象是冰晶组成的说法,缺乏观测依据。

中国海洋大学的专家认为,此次出现的大气现象应当是海面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后迅速凝结为微小液滴,漂浮于海面附近而形成雾。此次现象规范的名称应该是平流蒸发雾。

  1. (1) 真正的“海浩”现象是水蒸气遇冷发生的 现象,“平流蒸发雾”是水蒸气遇冷发生的 现象(均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 (2) 家住青岛的小明想用图乙所示用带颜色的水自制成的温度计(已标刻度)粗略测量当天(2021年1月7日)室外的温度,没有成功。请分析他测量失败的原因: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 . 吹奏笛子时,演奏者用手指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C . 公共场合要“轻声慢语”指的是减小声音的音调 D .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小华去森林探险,看见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留下圆形光斑,光斑的成像原理是(填光学原理)。同时看见树林边溪水中的“蓝天白云”,这是(填光学原理)在水中所成的虚像。小华想利用平面镜将太阳光束反射进一个水平山洞(如图所示),则他应将平面镜与水平地面成夹角放置。

如图所示,实验桌上有激光笔、光的反射定律演示仪(包括小平面镜M、平板E和F),小新利用上述实验器材证明“光在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一个平面内”.小新的主要实验过程如下:

①将F板旋转到与E板在同一平面,用激光笔发出 一束沿E板AO方向射向O点的光,在右侧F板上观察到反射光线OB,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②将F板与E板再次旋转到同一平面,改变激光笔的位置,用激光笔发出一束沿E板A′O方向射向O点的光,在右侧F板上观察到反射光OB′,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于是小新认为“光在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一个平面内”

  1. (1) 小新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2) 请你针对小新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写出改进措施:
小明分别采用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烛蜡、冰的熔化特点。

图片_x0020_100043

  1. (1) 组装甲装置时,A、B两部件中应先固定部件。探究时采用“水浴法”而不直接用酒精灯加热,除了能减缓烛蜡和冰的升温速度,还能使它们
  2. (2) 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3. (3) 根据实验数据分别作出两者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①和②所示,其中描绘烛蜡整个熔化过程的是图。图①中物质由b到c熔化过程中,(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吸热。
请你完成如图的光路图.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如图所示,其中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A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

  1. (1) 将点燃的蜡烛移至光具座上2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这一实验现象可以说明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
  2. (2) 随后,将点燃的蜡烛移至光具座上10cm刻度线处,为了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需要向移动光屏(选填“左”或“右”).
  3. (3) 保持(2)中各元件位置不变,将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A换成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B,光屏上原本清晰的烛焰的像变模糊了.如果把凸透镜和光屏看作人眼系统,眼球中晶状体、水样液和角膜等相当于凸透镜,人眼的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人眼“凸透镜”的焦距变小,感觉看东西模糊,要矫正这种眼睛的视力,应该给配一个(选填“凹”或“凸”)透镜.
用一直径为20cm的凸透镜正对着阳光方向,在透镜的另一侧15cm处,有一垂直于主轴的光屏,此光屏上呈现一个直径是10cm的光斑,则该透镜的焦距(   )

A . 可能是10cm B . 可能是15cm C . 一定是30cm D . 一定是45cm
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用磨砂玻璃做教室的黑板是为了防止发生漫反射 B . 看到池子里的水深比实际的浅是由于光的反射所致 C . 雨后天空出现彩虹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D . 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如图是某同学常温下在教室内用甲乙装置分别探究“冰和蜡烛熔化的特点”的实验。甲装置缺少酒精灯加热是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的;采用乙装置加热方式的优点是 ;实验中,热只能自发的由酒精灯的火焰传递给水,却不会反过来传递,说明能量的转移具有 性。

以下四种现象,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 . 海市蜃楼 B . 笔在水面处“折断” C . 凿壁借光 D . 月亮在水中形成“倒影”
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小明的操作如图甲所示,他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甲中a、b所示,则:


表一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6

98

98

98

  1. (1) 如表一中错误之处是.图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2. (2) 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其中第 min的数据记录错误,此时水沸腾的温度应该是℃,选用温度计来测量(选填“水银”或“酒精”,)原因是( 已知在标准大气压下,水银的凝固点和沸点分别为﹣39℃和357℃,酒精的凝固点和沸点分别为﹣117℃和78℃).

  3. (3) 实验得到的结论与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100℃有明显的差异,其原因可能是:

  4. (4) 小明同学在做完“观察水沸腾”实验后又进一步探究了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他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二中:

    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记录表二

    时间/min

    0

    5

    10

    15

    25

    35

    45

    55

    65

    70

    温度/℃

    98

    71

    55

    45

    35

    28

    24

    22

    22

    22

    小明通过描点法画出如图乙所示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①据表二中的实验数据可推知,小明做上述实验时的环境温度(即室温)应在℃左右.

    ②根据图乙所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知沸水在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