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学期上册试题

换算单位:350nm=m,72km/h=m/s.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 (1) 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
  2. (2) 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若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请你指出其中一条可能原因是
  3. (3) 如果物距为8cm,从光屏的一侧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实/虚); 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制成
  4. (4) 某同学为进一步了解“视力矫正”的原理,利用以上装置,在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不同类型的眼镜片,观察到:

    ①将远视眼镜片放在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发光体清晰的像.这说明远视眼镜对光线有作用,它应该是透镜.由此可知,在远视眼得到矫正之前,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后方)。

    ②取下远视镜片,重新调整光屏的位置,使它上面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然后将另一个镜片放在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又变模糊了;再使光屏远离透镜,又可以在光屏上看到发光体清晰的像.这说明戴上这个眼镜可以矫正眼.

实验课上,同学们分组探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像的虚实、正倒和大小”。某小组选用的实验器材有∶光具座。“F”形LED发光体。凸透镜(焦距为10cm) 。光屏和刻度尺(量程为0~ 30cm)。

  1. (1) 第一次实验时,该小组调整好LED发光体、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如图甲所示。将发光体固定在光具座的零刻度线上,通过移动来达到预设的物距。
  2. (2) 调整物距后。移动光屏承接到倒立的实像。该小组发现这个像的高度与发光体很接近,仪靠视觉很难比较该像与发光体的大小关系。为了能确定两者的大小关系。则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在本次实验中。光屏上的像和凸透镜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像距v1=cm。
  3. (3) 该小组继续进行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凸透镜的焦距f= 10cm

    实验次数

    物距u/cm

    像的虚实

    像的正倒

    像的大小

    像距v/ cm

    1

    19. 0

    实像

    倒立

    放大

    v1

    2

    16.0

    实像

    倒立

    放大

    26.9

    3

    13.0

    实像

    倒立

    放大

    43. 6

    分析表中信息,可以得出的探究结论是∶

  4. (4) 得出结论后。该小组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他们发现其他小组选取了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进行实验,也得到了与自己相同的结论。这样使该探究结论更
学习物理需要特别细心,一不小心就容易出错。你认为下列等量关系正确的是(   )
A . 1kg=9.8N B . 1kW•h=3.6×106J C . 1km/h=3.6m/s D . 1kg/m3=1g/cm3
如图所示,纽扣的直径是 (   )

A . 3.10cm B . 3.10dm C . 1.10cm D . 1.10dm
小华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发现把火柴头放在凸透镜焦点处一段时间后,火柴会被点燃.他想进一步探究不同的凸透镜对火柴的点燃效果有什么不同, 他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1:点燃火柴的快慢与凸透镜的焦距大小有关;

猜想2:点燃火柴的快慢与凸透镜的直径大小有关。

  1. (1) 为了验证猜想1是否正确,小华选用直径相同而焦距不等的凸透镜进行多次实验,发现火柴被点燃的时间基本相等。这说明猜想1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2. (2) 小华在验证猜想1后,又选用直径和焦距不等的凸透镜进行多次实验来验证猜想2是否正确。请评价:小华他们的实验选填(“能”或“不能”)验证猜想2是否正确。
  3. (3) 点燃火柴的快慢可能还与什么因素有关?请你再提出一个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你的猜想:点燃火柴的快慢还可能与有关,你的依据是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 . 海水奔腾 B . 一江春水向东流 C . 星光闪烁 D . 春风拂面
下列声现象的判断无误的是(   )
A . 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能缓解“热岛效应” B . “声如洪钟”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C . 有些高科技产品,不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 D . 声音的分贝数越高其频率越高
如图所示,在火箭点火时,其下方的水池会腾起一团“白雾”,我们看到的“白雾”的形成在物态变化中属于现象;火箭主要利用液氢作燃料是因为液氢的大。

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 . 水沸腾时壶口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 . 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原因是冰熔化要吸热 C . 使用高压锅,食物容易被煮熟,原因是锅内气体压强大,液体沸点高 D . 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原因是樟脑丸发生了升华现象
如图所示,一束光由空气进入玻璃中的光路图,请补画出法线和界面位置,并请标出折射角.


人急行的速度大约是2m/s,人急行穿过6m宽的马路需要的时间大约是   s;汽车的行驶速度如果是10m/s,人至少要在距行驶过来的汽车   m处开始穿越马路.

小勇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

图片_x0020_100021

  1. (1) 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2. (2) 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 A,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 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 蜡烛 B 跟蜡烛 A 的像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若用光屏代替蜡烛 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 屏,将(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 A 的像,说明所成的是像(选填“虚” 或“实”).
  3. (3) 小勇用薄玻璃进行试验的过程中发现,放他沿桌面移动未点燃的蜡烛 B 时,始终不能使蜡烛 B 与已点燃的蜡烛 A 的像重合,他在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是
小明步行的平均速度是1.2m/s,从家到学校要走15min,那么他上学要走的路程是(   )
A . 1080m B . 108m C . 18km D . 0.3km
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中,
  1. (1) 如图甲所示,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分析图象可知,冰的熔点是℃。其熔化过程的特点是。在第6 min该物质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2. (2) 另一个小组为了使物质更快受热,实验装置如图乙示,你认为该装置存在的不足是
“五•一”节期间,在南山公园平静的湖水中,小红看到了“鸟在水中飞,鱼在云中游”的美丽画面,她所观察到的“飞鸟”和“游鱼”(   )
A . 都是折射而成的像 B . 分别是反射和折射而成的像 C . 都是反射而成的像 D . 分别是折射和反射而成的像
如图所示,向装有少量水的烧瓶内打气。当瓶塞跳起时,瓶内气体内能(选填“增大”或“减小”)温度(选填“升高”或“降低”),瓶内水蒸气发生(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从而出现“白气”。这是通过(选填“热传递”或“做功”)改变的内能。

(1)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同学们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①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 .
②小红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时.她将纸板B向后折,纸板B上 (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2)同学们要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选择的器材有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火柴.
①某同学先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调整凸透镜和白纸间的距离,直到太阳光在白纸上会聚成一个最小、最亮的点,如图所示,这一操作的目的是 ;
②将凸透镜、蜡烛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进行实验时,某同学点燃蜡烛,沿光具座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的像不完整(如图所示),接下来的操作是 。
③问题解决后,王聪经过规范操作,测量准确,实验记录如下表:

序号物距u/cm像距v/cm像的性质
130.0010.91a
216.0016.00倒立,等大,实像
312.0024.00b
46.00/正立、放大、虚像

根据上表信息可知凸透镜的焦距f= cm;
表格中有几项内容漏写了,请你帮助填补:a ;b ;
在第4次实验时,所成的像是虚像,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为了观察到此时的像,眼睛和蜡烛应该在凸透镜的 (“同”或“异”)侧。
④完成实验后,某同学拿一个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透镜之间并调节光屏,使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那么在拿走近视眼镜后,下列操作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的是(   )
A.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
B.将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C.将光屏适当移近凸透镜或将蜡烛适当移近凸透镜
D.同时将光屏和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以判断(  )

A . 0至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 B . 0至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m/ C . 2s至5s内,小车通过的路程是2m D . 5s至7s内,小车通过的路程是6m
在如图中,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AO画出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及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