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学期上册试题

人们要认识事物,往往要对事物进行比较,从而引入相应的物理量。对下列给出的比较,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如图甲,进行物体长短的比较,引入“长度”的物理量 B . 如图乙,进行物体大小的比较,引入“质量”的物理量 C . 如图丙,进行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引入“速度”的物理量 D . 如图丁,进行物体冷热程度的比较,引入“温度”的物理量
深秋时节的清晨,北山公园四周云雾环绕群山,雾是由于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水蒸气会 (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2011年5月15日,国际田联110m栏钻石联赛上海站敲响战鼓,冠军争夺在刘翔和奥利弗之间展开.比赛临近结束,选手全力冲刺时,观众看到如图所示的场景,齐声欢呼“刘翔最快”;根据表中所示的比赛成绩,裁判裁定刘翔获胜,观众和裁判判断刘翔快过奥利弗的方法分别是(  )

选手

用时/s

刘翔

13.07

奥利弗

13.18

A . 观众:相同时间比路程;裁判:相同时间比路程 B . 观众:相同时间比路程;裁判:相同路程比时间 C . 观众:相同路程比时间;裁判:相同时间比路程 D . 观众:相同路程比时间;裁判:相同路程比时间
下列关于光学器件的应用,不切实际的是(   )
A . 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是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B . 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与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应略大于一倍焦距 C . 照相时,被照者与相机的距离应在镜头的二倍焦距之外 D . 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夏日的午后,小明坐车去万达,转角处驶来一辆正在工作的除尘水雾车,水雾车后跟着一道美丽的“小彩虹”。“彩虹”的形成是光的现象;快到万达时,他看到万达大楼向阳的玻璃墙上,金光烁烁,这是光的(选填“镜面”或“漫”)反射造成的;下车后,看到公交站旁的树下布满了圆形的“光斑”,“光斑”的形成是因为光在空气中沿传播。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 海市蜃楼 B . 水面“折”枝 C . 水中倒影 D . 手影
下列各种运动所经历的时间最接近于1min的是(   )
A . 健康人的心脏跳动70次 B . 时钟的秒针转70圈 C . 健康人正常呼吸70次 D . 健康的中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跑70米
关于声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人唱歌时,歌声是声带振动产生的 B .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C . 我们能区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调不同 D . 成语“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以下各图是我们在课堂上完成的一些实验.
  1. (1) 钢锯条以如图甲所示方式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锯条由于而发出声音.改变锯条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再次拨动,发出声音的会改变( 响度/音调).

  2. (2) 如图乙所示,用酒精灯对烧瓶加热一段时间后,金属盘底部出现水滴,这是水蒸气发生而形成的造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随着实验的进行金属盘的温度(升高/降低/不变).

  3. (3) 如图丙对碘锤缓慢加热,会看到碘锤内充满色的气体,停止加热,会看到锤内壁和顶部出现色的颗粒.依据此现象,判断这种物态变化是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书本上没有用酒精灯直接给碘锤加热,而是采用水浴法对碘锤加热的,是因为碘的熔点比水的沸点(高/低).

如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若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只移动透镜,发现透镜在A、B两个位置时,屏上都能得到清晰的像,则两次所成的像(   )

A . 都是倒立的 B . 都是缩小的 C . 透镜在A处时像较大 D . 透镜在B处时像较大

有一天雷雨交加,同学们在物理实验室中利用“声速跟气温的关系图”进行下列探究活动.小单同学看见一个闪电尖叫起来,小挺同学看见闪电后又过4s听到了雷声.小挺同时也观察了实验室的温度计,室温为15℃,他们经过计算安慰小单同学,打雷处离他们很远,不要怕 。

(1)求出打雷处离他们距离为多少?

(2)已知人耳能分清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探究小组同学们都没有听到小单的尖叫声的回声,请你计算实验室墙壁离同学们的距离应满足什么条件?

(3)物理实践活动课上,同学们利用回声测声速.测得某一障碍物离他们173m,经过1s听到了回声,则此时声速为多少?请你利用声速跟气温的关系图,求出当时的气温 。

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

A . 前1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 B . 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达此处所用时间 C . 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 . 甲、乙两车在40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以下现象,反映了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

A . 雨后天空,弧状光带 B . 岸边树木,水中倒立 C . 水中铅笔,水面折断 D . 井底之蛙,所见甚小
如图甲所示是小明“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图乙是小明利用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

  1. (1) 由图乙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可知,该物质熔化时的特点是持续吸热、,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 (2) 图乙中物质处于B点的内能(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C点的内能,第2min时,试管内的物质为(选填“固”、“固液共存”或“液”)态;
  3. (3) 通过比较图象中AB段与CD段可知:该物质固态的比热容(选填“<”、“>”或“=”)液态的比热容。
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向水面时,在图中作出入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图片_x0020_100023

小敏研究某固体物质的熔化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并开始记录温度计示数和时间,作出了如图所示图象,根据图象信息可知:该物质的凝固点是℃,凝固过程用了min。

应用如图所示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制成的光学设备是

A . 投影仪 B . 放大镜 C . 照相机 D . 潜望镜
小明坐在一列从泰州开往启东匀速行驶的动车上,小明想测动车的速度.动车通过一座大桥,已知大桥长1400m、车长200m,若此动车全部通过此大桥所需要的时间是20s.则此动车的速度是m/s,动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是s.
如图所示的是小明在课余时间制作的一个竹笛,在竹管开口处①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⑥时,音调可以改变,吹奏歌曲。

  1. (1) 吹奏竹笛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
  2. (2) 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高的位置是,音调最低的位置是
  3. (3) 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还有哪些乐器的发声原理与竹笛相似?请你举出一例
如图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上下推拉活塞,并用相同的力吹管的上端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哨音是由管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B . 哨音是通过空气传到别人耳朵的 C . 向上推活塞时,吹出的哨音响度会变大 D . 向下拉活塞时,吹出的哨音音调会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