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学期上册试题

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白色硬纸板EF垂直于平面镜放置,能沿ON折转,ON垂直于平面镜。

图片_x0020_100017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入射角i

15°

30°

45°

60°

70°

80°

反射角r

15°

30°

45°

60°

70°

80°

  1. (1) 让入射光贴着纸板EF沿AO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方向。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观察并描绘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i和反射角r,记录如上表,比较r和i可以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入射角;
  2. (2) 纸板EF右侧没有沿ON折转时,能观察到反射光,有折转时,观察不到反射光,说明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人射光线和法线在
  3. (3) 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F沿BO射到O点,光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说明光反射时,光路是的。
章天同学用一把刻度尺4次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下列记录数据中错误的是(    )

A . 18.77cm B . 18.76cm C . 18.74cm D . 18.89cm
弦乐队在演奏前,演奏员都要调节自己的乐器——拧紧或放松琴弦,这样做主要是改变乐器发出声音的;在演奏过程中,演奏员要根据需要时而用力,时而轻柔的演奏,这样做主要是改变乐器发出声音的。乐曲声是通过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 坐在后排的观众即使看不清舞台上的情况也能听出进行独奏的是何种乐器,主要利用了乐器发出声音的不同。
如图所示,画出两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路图。

如图所示,小组同学完成以下三个声现象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 (1) 如图甲所示,该装置中乒乓球被弹开,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将实验现象放大,这种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转换)法,该装置还可以探究声音响度与的关系;
  2. (2) 如图乙所示,随着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小明听到罩内正在响铃的闹钟铃声的(响度/音调/音色)越来越小,若罩内的空气完全被抽出,将不能听到铃声,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3. (3) 如图丙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可听到钢尺由于振动发出声音;若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保持不变,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听到声音的响度变(大/小);若拨动钢尺的力保持不变,逐渐减少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听到声音的音调(变高/变低)。

如图所示,用高压放电的电火花产生一个冲击波,再用椭球形凹面镜使声波反射后集中到胆结石上,就能使胆结石粉碎.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

 

A . 声音是一种波 B . 只有用凹面镜才能反射声波 C . 声波具有能量 D . 只有把声波集中起来,它才具有能量
检查视力时,眼睛与视力表的距离应保持5米远,若人通过平面镜观察视力表,当视力表与平面镜相距4米时,则人与平面镜的距离应为(   )
A . 1米 B . 2米 C . 3米 D . 4米
如图是小丽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图片_x0020_100032

  1. (1) 该实验最好在(选填“较明亮”、“较黑暗”)的环境下进行;
  2. (2) 实验中提供的器材有平面镜、茶色玻璃板、透明的玻璃板,聪明的小丽同学经过思考后选择了茶色玻璃板,相对于透明的玻璃板,茶色玻璃的(选填“透光性”或“反光性”)更好,可以使像更清晰;不选平面镜而选用茶色玻璃,主要是利用茶色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3. (3) 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M,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丽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N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M的像完全重合(如图)。用蜡烛N替代蜡烛M的像,这一研究物理的方法是(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建立物理模型法”)。拿掉蜡烛N,在其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小丽同学应(填“直接观察”或“透过玻璃观察”)光屏,看光屏上是否有像,若光屏上没有像,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填“虚”或“实”)像;
  4. (4) 细心的小丽透过玻璃观察蜡烛M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太阳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m/s.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
才下舌尖,又上心头的《舌尖上的中国2》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了中华饮食之美。如图所示,通过煎、蒸、炒、拌烹调的四种美食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认识错误的是(   )

A . 煎:烙煎饼的鏊(ào)子一般用铁制造,主要是利用了铁的比热容大 B . 蒸:蟹黄和烧麦是通过热传递和高温水蒸气液化放热蒸熟的 C . 炒:藜蒿和腊肉主要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加了内能 D . 拌:香椿和豆腐相拌后的入味是分子无规则热运动的结果
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如果从某处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出的超声波经6s返回海面.该处海水的深度是多少?
我国的河流和湖泊呈加速减少之势,水资源缺乏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在一些严重缺水的地域,人们会收集露水使用,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露水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

A . 熔化 B . 汽化 C . 液化 D . 升华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不动,移动蜡烛和光屏至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

  1. (1) 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
  2. (2) 将蜡烛移到10cm刻度线处,烛焰所成的像是(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生活中的(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利用了该原理工作。
  3. (3) 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眼镜的镜片,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的镜片是(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可用于矫正(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4. (4) 蜡烛随着燃烧而变短,为了使像仍能成在光屏中央,这时需要(填“向上”或“向下”)移动光屏。
为研究小物块在足够长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小物块每次均从斜面上A点由静止释放,沿斜面向下运动,利用秒表和刻度尺测出其运动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从A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1

2

3

4

5

从A点开始的路程s/cm

0

4.00

16.00

36.00

64.00

100.00

相应的平均速度v/(cm•s﹣1

/

4

8

12

16


  1. (1) 物块5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cm/s.

  2. (2) 物块做(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3. (3) 实验前,小萌对物块的运动情况作了以下可能猜想:

    ①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

    ②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平方成正比;

    ③物块的平均速度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

    ④物块的平均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上述猜想中正确的是(选填序号),并推测:物块自A点开始计时的6s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cm.

下列数据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 . 一名中学生站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约为2×103Pa B . 高原地区水沸腾时的温度约110℃ C . 一节新干电池的电压是1.5V D . 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可达到10m/s
随着共享单车在全国各大城市迅速铺开,“共享经济”的概念迅速普及,“共享汽车”也随之悄然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如图所示是某品牌“共享汽车”,其空车质量 ,该车在行驶过程中每个轮胎与水平路面的接触面积为

求:

图片_x0020_100028

  1. (1) 总质量为200kg的人员乘坐该车,该车所受的总重力?
  2. (2) 该车以54km/h的速度匀速行驶20min通过的路程?
  3. (3) 汽车行驶过程中对水平路面的压强?
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热现象,正确的是(   )
A . 干冰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熔化吸热 B . 使用高压锅,食物容易被煮熟,是锅内气压增大,液体沸点升高 C . 夏天开空调时,空调口有时会有雾气出现,是汽化现象 D . 冰块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端午节期间,郑能随父母到山区爬山,他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1.6s听到回声,他们距山崖大约 m,声速按340m/s计算.声音在空气中以形式传播.
下列估测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 . 你使用的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6cm B . 教学楼每一层的高度是20m C . 一张课桌高度1.4m D . 小明的鞋长度为43cm
按照题目要求作图或作答:如图所示,请画出这束光线经过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