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学期上册试题

如图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观察到泡沫塑料球被弹开,这一现象不能说明(    )



A .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 . 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C . 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D . 空气能够传声
实验室中,在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托盘天平的(选填“左”或“右”)盘中;砝码和游码的示数如图1所示,则物体的质量为克;如图2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选填“能”或“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植树时,要想判断这行树直不直,采用的方法是:人站在第一棵树前面,如果后面的树都被第一棵树挡住,说明这行树栽直了,其理由是(    )
A . 光的直线传播 B . 光的折射现象 C . 光的发射现象 D . 平面镜成像
下列选项中的符号分别代表冰雹、小雪、雾和霜冻四种天气现象,其中主要通过液化形成的是(    )
A . B . C . D .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声音在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甲、乙、丙中音调相同的是;甲、乙、丙中响度最大的是

图片_x0020_100007   图片_x0020_100008    图片_x0020_100009

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热 B . 水在蒸发过程中要不断放热 C . 往豆浆中加糖,豆浆会变甜,这是熔化现象 D . 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一束阳光照射到平面镜上,与镜面夹角是300 , 保持入射光线不变,使平面镜转动100 , 则反射光线转过的角度是(   )

A . 100 B . 200 C . 300 D . 400
今年清明节假期,小华全家开车自驾游,他们07:00从家出发,08:00在服务区吃了早餐后,08:30继续前进,10:00到达南京,途中有辆宝马轿车超过了他们,小华感觉自己的车在后退,此时他是以为参照物,已知从小华家到南京全程为216km,则小华家的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m/s.
将少量粉末状的樟脑装入烧瓶,用酒精灯缓缓加热,封闭在瓶内的树枝上逐渐出现玲珑洁白的“人造雪景”,取出树枝,美丽的“雪景”会慢慢消失,消失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 汽化 B . 液化 C . 升华 D . 凝华
夜晚某人在一盏路灯下,先走近路灯后走远,此人影子的长短变化情况是(      )
A . 逐渐变长 B . 逐渐变短 C . 先变长,后变短 D . 先变短,后变长
S是一点光源,MN是平面镜,请画出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经过P点的光路图。


黑板“反光”时,为什么看不清字?怎样才能使黑板不反光?
小萌同学骑自行车上学途中,以自行车为参照物,小萌是 ;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小萌是  。

如图是某种物质的熔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这种物质是晶体,且熔点是95℃ B . 该物质熔化过程共经历了12min C . 在第10min时,该物质处于液态 D . 该物质在BC段过程中不需要吸热
“五一”期间,小明和爸爸第一次乘坐如图所示动车.小明在行驶的动车上透过窗户看到路旁的风景树疾速向车后退去.这是因为小明所选的参照物是(   )

A . 路旁风景树 B . 路旁的房子 C . 小明乘坐的动车 D . 铁轨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图甲中在同一环境下敲击衣架,方式a比方式b听见的声音更清晰 B . 图乙中硬卡片先后在木梳齿上快划和慢划,产生声音的音调不同 C . 图丙中公路旁的噪声监测仪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 . 图丁中声呐是利用次声波的特点制成的装置
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其中一幅所表现的光的工作原理与其他不同的是(   )
A . 瞄准鱼下方叉鱼 B . 放大镜 C . 湖中倒影 D . 水碗中的筷子
小明走路从家去学校用了1800s,已知家到学校的距离3600m,求小明走路的平均速度。
作图题

  1. (1) 如图所示,小聪通过一平面镜看到小猫要偷吃小鱼.图中画出了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但未标出光的传播方向.请你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小聪看到小猫偷鱼吃时的光的传播方向,并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画出平面镜(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2. (2) 如图一束光线垂直射向玻璃棱镜,请在图中画出光通过三棱镜的大致路径.

  3. (3) 如图所示,F是凸透镜的焦点,P是二倍焦距点,请在图中画出它们对应的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用图甲所示装置“比较不同液体吸热升温的特点”。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初温、体积相同的水和食盐水,用相同酒精灯对其加热直到沸腾。

  1. (1) 分别测量出水和食盐水的沸点,发现食盐水的沸点比水高。其中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乙图所示,则水的沸点为℃.若此时停止加热,水(选填“会”或“不会”)继续沸腾。
  2. (2) 实验中将食盐水加热到沸腾需要的时间长,说明食盐水吸收的热量比水(选填“多”或“少”)。
  3. (3) 能否仅由“将食盐水加热到沸腾需要的时间长”得出食盐水比热容大的结论?

    答:;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