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学期上册试题

在森林中旅游时,请不要随意丢弃饮料瓶.因为饮料瓶内一旦进入水后,相当于一个 镜,对太阳光有  作用,容易引发火灾.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电冰箱

电冰箱是人们普遍使用的家用电器.如图所示,冰箱的制冷设备由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毛细管等部件组成.电冰箱在工作过程中,液态的冷凝剂(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化学物质)在冷冻室中迅速汽化吸热,使冷冻室内温度        , 气态的冷凝剂经压缩机压缩后,送入冰箱外面的冷凝器,在此处冷凝剂又液化放热,使电冰箱背面温度        , 液态的冷凝剂通过很细的毛细管回到冷冻室,又开始了新的循环.电冰箱就这样源源不断地将冷冻室的热吸出来,并散发到冰箱的外面.

电冰箱冷冻室正常工作时的温度在﹣18℃以下,因此使用一段时间后通常情况下会结霜,结霜过多会增加耗电量;此外,经测定:冰箱周围的温度每提高5℃,其内部就要增加25%的耗电量.

目前比较先进的电冰箱设有定时自动化霜系统.每个无霜冰箱都有机械或电子的化霜系统,当压缩机工作一段时间后(8﹣12小时左右)翅片蒸发器表面也会结霜,如不进行化霜,霜会越结越厚,到时会将翅片蒸发器结满而将风道堵死,致使冷风不能循环制冷效果下降.在翅片蒸发器的中部装有电加热丝和双金属温控及温度保险丝,化霜时通过电加热丝加热蒸发器到一定温度后双金属温控断开化霜结束后,恢复制冷.除霜所形成的水,由箱内经引水管流至冰箱底部蓄水盒中,受热自动蒸发.每月应取蓄水盘清洗1次,以保持清洁和蒸发效果

  1. (1) 给短文中的①、②两处补写上适当的内容:①
  2. (2) 根据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你认为电冰箱中的“冷凝剂”应具有的主要物理性质是(   )
    A . 沸点低 B . 熔点低 C . 沸点高 D . 熔点高
  3. (3) 从节能角度来说,电冰箱放在处.
  4. (4) 电冰箱冷冻室中霜的形成过程属于(填物态变化的名称).自动除霜实际上就是通过加热使霜(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新型混合动力汽车具有节能、低排放等优点.当混合动力汽车启动时,内燃机不工作,蓄电池向车轮输送能量,当需要高速行驶或蓄电池电能过低时,内燃机启动,既可以向车轮输送能量,又可以给蓄电池充电,车速与所受阻力的关系如图所示.在某次测试中,由内燃机提供能量,汽车以5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了0.5h,同时蓄电池的电能增加了5.12×107J.求:

  1. (1) 汽车牵引力做的功;
  2. (2) 若所用燃料的热值为4.5×107J/kg,测试过程中消耗8kg燃料(假设燃料完全燃烧),则放出的总热量是多少;
  3. (3) 内燃机的效率。
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鸣喇叭”,这是在 (声源处/传播途中/人耳处)减弱噪声;噪声也是一种能源,最近科研人员开发一种T恤衫,它能在噪声环境下发电,把 能转化为电能,为随身携带的小电器及时充电。

一物体长18.46c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准确值是,估计值是

小张同学在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以后,又继续“研究像高与哪些因素有关”.于是他在实验室选用焦距为5厘米、10厘米、15厘米的凸透镜,高度为4厘米、6厘米、8厘米的发光物体及相应的实验器材进行正确实验,将收集到有关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1. (1) 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物距u与像高的变化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物体在同一凸透镜中成实像时,

  2. (2)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中的物距、物高和像高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物体在同一凸透镜中成实像时,物距相同,物体越高,像就越高.

    小张在表二中尚有部分数据没有填写,若有可能请你帮他填写完整;若不能,请写出不能填写的理由

    为了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小张认为还需进一步进行实验,请在表三中填入拟进行实验的数据,以完成他的研究目的.

    ;②;③;④;⑤

如图所示是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图,制冷剂在电动压缩机的驱使下,在密封的管道内循环流动,将冰箱内的热量带到冰箱外,达到制冷的目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制冷剂会在冷凝器里发生现象,在冷冻室里发生现象,达到搬运热量的目的;(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2. (2) 正常使用时,小明发现家里冰箱下部的冷藏室(温度为4℃)里面有水流到外部的接水盘,这些水是内部的发生形成的,此过程需要热量;
  3. (3) 小明发现家里冰箱的冷冻室(温度为﹣15℃)总是结有厚厚的霜,铲掉这些霜后不久又有了,但其他同学家的电冰箱却没有这种现象,他通过网上查询得知需要更换冷冻室门上的密封条,以防止外部空气进入。请你解释这些霜的形成原因。
小李用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 (1) 如图所示,光屏刚好承接到一个倒立、清晰的实像,日常生活中(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cm(选填“5”、“10”、“15”、或“20”)
  2. (2) 当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变短,要使烛焰的像落在光屏中心,应将光屏向移动。
  3. (3) 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移动到刻度cm处,光屏又能承接到一个倒立、清晰的实像。
远视眼镜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叫镜;近视眼镜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叫镜.
在自然现象中,日食、月食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的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 而形成的 像,看到的鱼儿是由光的 而形成的 像。

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两电动小车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根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1. (1) 观察图可知,甲车通过0.6 m的路程所用的时间是 s.
  2. (2) 观察图可知,乙车运动1min通过的路程 m.
  3. (3) 比较图像可知,甲车的速度乙车的速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如图所示的现象说明了,物理学中把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法.敲鼓时,纸屑上下跳动扬声器发声时纸片上下跳动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在如图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 (1) 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是cm.
  2. (2) 此时在光屏上能得到清晰的倒立、实像.
  3. (3) 若将蜡烛由如图位置向右移动至15cm处,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时,为使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可进行的操作:
  4. (4) 小宇同学利用该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他把凸透镜换成平面镜,发现始终无法在光屏上找到像,因为此时成的是像.
小兰在观察提琴、吉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淸想是否正确,下表是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1. (1) 如果小兰选用编号为A和B的琴弦,可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有关;
  2. (2) 如果选用编号为的琴弦,可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有关;
  3. (3) 如果选用编号为的琴弦,可操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有关。
图甲为探究冰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为观察“碘锤”中物态变化实验装置。已知标准 大气压下,冰和碘的熔点分别是0℃和113.5℃。对比两实验有以下判断:(   )

⑴冰和碘都经历了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⑵冰和碘在物态变化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这两个判断

图片_x0020_100010

A . 只有(1)正确 B . 只有(2)正确 C . 都正确 D . 都错误
小强乘坐从上海开往泉州的动车,当动车进入泉州境内时他感慨地说:“我终于来到泉州了!”,他说出这句话时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 泉州 B . 小强本人 C . 小强所乘坐的动车 D . 坐在小强身边的乘客
根据所给的光线,做出相应的入射光。

由速度公式v=​可知道(  )

A . 速度跟路程成正比 B . 速度跟时间成反比 C . 路程跟时间成正比          D . 以上说法都不对
如图停表的读数是秒.

下列几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 . 阳光下形成的树荫 B . 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 C . 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D . 从岸边看游泳池内水的深度变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