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学期上册试题

舞蹈教室有一面平面镜,四位学生在平面镜前排练舞蹈,请你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分别用 标出 两位学生像的位置。

雨后夜晚,道路湿滑,月光照到地面上发生反射,月光照到水面上,发生反射(以上均选填“镜面”或“漫”)。当我们背着月光走时,我们看到的处是水面。
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各段的平均速度。

图片_x0020_100010

  1. (1) 实验原理:
  2. (2) 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选填“大”或“小”);
  3. (3) 图中AB段的距离 =cm,测得时间 =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 =m/s;
  4. (4) 小车在AB段、BC段、AC段的速度 的关系是
  5. (5) 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 会偏。(选填“大”或“小”)
一个人站立于平面镜前3m处,如果此人以0.5m/s的速度向镜面走去,经过1秒钟人与像的距离是(  )

A . 3m B . 0.5m C . 3.5m D . 5m
探究为何敲桶不同部位声音有差别?
  1. (1) 敲桶的上部时,听到声音比较清脆悦耳;敲打桶的下端时,声音比较沉闷沙哑,于是他明白桶上边发声的音调比桶下边发声的音调(填“高”或“低”).他通过思考判断出:桶内的油是不满的,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2. (2) 他继续进行探究,当他敲打桶发声时,用手摸了摸桶壁,感觉桶在动,这说明桶发声的原因是桶壁在振动,他再根据物理课学到的: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有关.于是他猜想可能是下面装了油,振动时受油的阻碍作用,下部振动得较,上部没有浸到油,振动就较(填“快”或“慢”)导致的桶上、下部发出的声音音调不同.
一只小鸟在美丽的西湖湖面上水平飞过,若水深10m,小鸟距水面3m,映在平静湖面上的鸟的“倒影”是像(选填“实”或“虚”),它是由于光的形成的,该“倒影”距小鸟m。
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沿着光具座,从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的某位置向焦点移动.在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及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
A . 像和像距都逐渐变大 B . 像和像距都逐渐变小 C . 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小 D . 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大
下列温度最接近4℃的是(   )
A . 冰箱冷冻室的温度 B . 冰箱冷藏室的温度 C . 刚煮熟鸡蛋的温度 D . 刚温好牛奶的温度
关于长度的单位换算,下列四个算式中正确的是(  )


A . 16cm=16×=0.16m B . 16cm=16cm×=0.16m C . 16cm=16cm×m=0.16m D . 16cm=16×m=0.16m
声音在空气中(15℃)每秒钟能传播米的路程,发生雷电时,我们能听到雷声,它的传声物质是
如图所示,下列情景中所描述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A . 糖汁成型“糖画”——熔化放热 B . 樟脑丸“消失”——升华吸热 C . 湿手被“吹干”——液化放热 D . 冰棒冒“白气”——汽化吸热
在“研究水的沸腾特点”实验中:
  1. (1) 为了王完成本次实验,由表格可知,应选用测温物质为的温度计.

    测温物体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2. (2) 如图甲所示,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数,主要原因是

  3. (3) 烧杯上方加一纸盖后进行实验,如图乙所示.每隔1min记录温度计示数,并记录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88

    90

    92

    94

    96

    97

    98

    98

    98

    由表中的数据可知,水面上方的气压1个标准大气压.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弹钢琴时,手指按压不同的琴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钢琴和小提琴同时在演奏同一首乐曲,人们能区分出钢琴和小提琴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小丽和小红共同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 (1) 如图所示。小丽为了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为cm。

  2. (2) 在实验时,小丽用该凸透镜观察小红的眼睛。看到如图中A的情形,物距应该满足的条件是,若看到如图中B的情形,物距应该满足的条件是。(均填字母)

    A.小于10cm B.大于10cm,且小于20cm C.等于20cm D.大于20cm

  3. (3) 小丽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要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应将蜡烛向(选填“上”或“下”)调整。

  4. (4) 小丽完成实验后,小红继续探究,她把两只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如图所示放置,光屏上两处会得到清晰的(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生活中的光学器件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用一厚纸板挡住处的蜡烛,则,在光屏(选填“”或“”)处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如图所示:

(1)在测物体长度时,以上两种使用方式中正确的是   图,铅笔的长度应为   cm.

(2)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为25.98cm、26.00cm、26.02cm、26.42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该 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   cm.

(3)若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那么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偏大 /偏小/不变)

下列诗句中描写的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A . 一江春水向东流 B . 孤帆一片日中来 C . 霜叶红于二月花 D .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气温低于水银凝固点的地方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 B . 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液化现象 C . 北方的冬天,为了除去路面的冰,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 D . 当路面结冰汽车无法行驶时,司机常在轮胎上缠上防滑铁链
如图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

  1. (1) 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如图所示为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如果采用A方法读数结果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正确” ,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 (2) 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进行加热固体的好处是;为了保证实验的效果,试管中固体物质的表面应 选填“高于”、“低于” 烧杯中的水面的高度.
  3. (3) 实验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试管底部,则测得试管内物质的温度值偏
  4. (4) 该同学按照正确方法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后画出了如图所示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该物质的凝固点是;该物质的熔化过程用了min;DE段中E点该物质处于状态.
如图所示机械停表读数是mins。

图片_x0020_100010

在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 . B .    C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