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学期上册试题

张家界风景区内的“百龙天梯”是世界上最高、载重量最大、运行速度最快的全景户外观光电梯。该电梯运行高度约为330m,从地面向上运行到最高点的过程中,电梯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游客小明质量为60kg,每只脚与电梯水平地板的接触面积约为250cm2 , g取10N/kg。

求:

  1. (1) “百龙天梯”向上运行时全程的平均速度;
  2. (2) 当电梯匀速运行时,双脚站立的小明对电梯的压强;
  3. (3) 向上匀速运行的过程中,电梯对小明做的功。
如图所示,体温计的示数为℃。

图片_x0020_100042

小张每天坚持用“微信运动”来统计晨练时行走的步数;如图5为她在9月25曰早上步行情况晨练时间为30mi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小张晨练的路程约为1500m B . 晨练后小张心跳一次时间约为3s C . 小张晨练时的平均速度约为6km/h D . 当天最高气温可达39℃
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    )

A . 初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 B . 初夏,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 C . 深秋,红红的苹果蒙上白霜 D . 严冬,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钢琴演奏出优美的乐音,是靠琴槌敲击琴弦振动产生的 B . 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 . 医学上的“超声诊断仪”是利用了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特性 D . “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中,讲述的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选择器材时,小明建议:

  1. (1) 为确定像的位置,用厚度较(选填“厚”或“薄”)的代替平面镜。
  2. (2) A、B两根蜡烛的大小和形状应(选填“相同”或“不同”),这样便于探究像和物的关系。实验过程中,小组同学互相配合,按规范完成实验。
  3. (3) 将蜡烛A点燃后放在M前方,透过M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选填“A蜡烛”或“A的烛焰”)的像。接着移动蜡烛B,使它与像完全重合,从而确定的位置。
  4. (4) 在蜡烛B的位置放上一张白纸,白纸上(选填“能”或“不能”)呈现烛焰的像。由此表明平面镜成的是像(选填“实”或“虚”)。
如图,物体AB上的一点A发出的三条光线a、b、c射向凸透镜,其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①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估读);

②图中所成的像是。(填写字母)

A.倒立、放大实像          B.正立、放大虚像          C.倒立、缩小实像

如图所示,凸透镜竖直放置,凸透镜焦距f,现有一点光源S在凸透镜左侧以凸透镜两倍焦距处为圆心,在经过主光轴的竖直平面内做顺时针圆周运动,直径为D,且f<D<2f,则在下列关于点光源所成的像的运动轨迹的各图中,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小明在实验室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烧杯下面垫有石棉网,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计示数一定达到100℃ B . 水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C . 杯口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D . 撤去酒精灯,水未立刻停止沸腾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不需要吸热

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有大半熔化时,试管的冰是否会熔化?并说明理由.

如图所示,小林同学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他将一块玻璃板垂直架在桌面上,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玻璃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在此实验中:

  1. (1) 该实验中取用玻璃而不用镜子,是为了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若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 (2) 取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关系;
  3. (3) 为了便于观察和比较,他(应该/不应该)将后面的蜡烛B点燃;实验中他透过玻璃板看到是蜡烛B实际上是B的(虚像/实像/实物本身);
  4. (4) 为了能够比较物距和像距的关系,他还应取用的一件实验器材是
  5. (5) 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
  6. (6) 实验的最后,小林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能/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像.

如图所示,物体A的长度为 cm。


自古以来,各国采用过各种不同的质量单位.例如,我国曾经用、两、钱做质量单位;英、美等国曾经用磅做质量单位.1791年,法国为了改变计量制度的混乱情况,在规定了长度的单位米的同时,在米的基础上规定了质量单位,即规定1dm3的纯水在℃时的质量为l千克.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声音具有能量.写出需要的器材和相应的步骤.

小明用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做成像规律实验,记录了光屏上成清晰像时的四组数据(如表),其中明显错误的一组是 (   )

A . B . C . D .
小华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 (1) 课间,小华到室外利用太阳光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她将该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如图甲所示.此时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时,测得这个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此时再将这个凸透镜与纸之间距离稍微增大,若光斑变大,则凸透镜的焦距f L(选填“>”、“<”或“=”);调整以后得到如图乙所示的光路图.则该透镜的焦距为cm.
  2. (2) 当烛焰位于如图丙所示位置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实像;若将蜡烛远离透镜2cm,此时像的大小比原来的像要些.若不移动光屏,在凸透镜前适当的位置放置(选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也可以在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3. (3) 实验中你是如何观察烛焰经凸透镜所成的虚像的:
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是;如图乙所示的停表示数为

如图所示是由发光点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请在图中确定发光点S的位置.

 

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钟内通过的路程是10m,则这个物体在6s钟内的速度是(   )
A . 2.5m/s B . 5m/s C . 40m/s D . 60m/s
一列长200m的火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进入长2km的隧道,问:
  1. (1) 火车全部通过隧道的时间为多少?
  2. (2) 火车完全在隧道的时间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