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学期上册试题

早晨看见草叶上的露珠,露珠的形成原因与图中相同的是(   )
A . 坚固的冰 B . 飘渺的雾 C . 晶莹的雾凇 D . 雪白的霜
有些大厦的外部安装有平板玻璃幕墙,人们可以通过它看到自己清晰的(选填“虚”或“实”)像 . 人远离幕墙时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2015年国家已经对玻璃幕墙的安装制定了限制性法规,因为玻璃幕墙不仅有高空坠落的危险,而且因为发生(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易造成光污染 .
俗话说“坐井观天,所见甚小.”为了说明井底之蛙观察井外范围的大小与井深的关系,甲、乙同学都用画示意图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分别如图甲和图乙所示.
  1. (1) 请在甲图(a)中代表光线的直线上标出箭头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注意:只要标出一条光线的方向即可)
  2. (2) 在你看来,他们所画的图_    _.
    A . 都正确 B . 都不正确 C . 甲正确,乙不正确 D . 乙正确,甲不正确
  3. (3) 根据他们所运用的方法,你在评价他们的示意图画得是否正确时,主要是看      .
    A . 画图是否认真 B . 图上是否全面正确地反映了应该控制的变量 C . 画图时所运用的物理知识是否正确
下列光现象中与“形影不离”相同的是(   )
A . 皮影戏 B . 放大镜    C . 雨后彩虹 D . 街角拐角处的镜子
自然界关于云、露、雾、霜、雨的成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云是水蒸气升入高空遇冷液化成的大量小水滴和凝华成大量的小冰晶形成的 B . 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水蒸气 C . 露是大量的小冰晶熔化成的小水珠而形成的 D .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大量的小冰晶
小亮利用如下图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图片_x0020_965536570

  1. (1) 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cm。
  2. (2) 开始实验时,应先将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调整到
  3. (3) 如图乙,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的实像。
  4. (4) 如图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图中处(选填“A”、“B”、“C”)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5. (5) 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______。
    A . 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 . 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 . 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 D . 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6. (6) 如图丁所示,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
2019 年 10 月 1 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中,由陆、海、空三军航空兵组成的12 个空中梯队,以前所未有的磅礴阵容接受检阅。如图所示是某架飞机悬挂着国旗匀速通过天安门上空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05

A . 以天安门为参照物,国旗是运动的 B . 以飞机为参照物,国旗是运动的 C . 以国旗为参照物,飞机是运动的 D . 以飞机驾驶员为参照物,飞机是运动的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前,应调节、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实验时,将蜡烛放在甲图所示的位置,在光屏上看到一个清晰的、等大的实像,这个凸透镜的焦距是cm;乙图中,能够观察到烛焰所成虚像的是(选填“A”或“B”)。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 (1) 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恰能在光凭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为cm。
  2. (2) 保持蜡烛与凸透镜位置不变,换用一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将光凭向右移动才能重新得到清晰的像,此时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换用的凸透镜焦距可能为

    A.10.0cm   B.20.0cm   C.30.0cm   D.35.0cm

  3. (3) 将上图中的凸透镜换成玻璃板后光屏上的像消失了,原因是
小芳骑自行车从柳树镇到龙凤峡去参观国家地质公园,如图所示是她全程的s-t图像,小明在小芳出发10min后骑电动车以18km/h的速度匀速地从同一地点出发沿同一条路线去龙凤峡.

  1. (1) 根据图像利用公式计算小芳从柳树镇到龙凤峡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 (2) 小明从柳树镇到龙凤峡需要多少min?
  3. (3) 请你在该图像中画出小明骑电动车的s-t图像,并通过图像回答小明大约在出发多长路程后追上小芳?
人们带的黄金手饰在正常状态下呈色,而它的纳米颗粒却变成了色,显著下降。 


一名同学骑自行车从家路过书店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路程为1800m,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为3600m.当他从家出发骑到书店用时5min,在书店等同学用了1min,然后二人一起再经过了12min到达学校.求:
  1. (1) 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 (2) 这位同学从家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电冰箱已经是普遍使用的家用电器,下表所示小明家的是某电冰箱的主要技术参数,他家的电能表上标有“3000imp/(kW•h)”的字样。

使用环境温度

额定电压

额定功率

耗电量

10~38℃

220V

120W

1.2kW•h/24h

  1. (1) 液态制冷剂在冷冻室的管子里发生的物态变化名称是,此过程热量;
  2. (2) 该冰箱在2月份(28天)正常工作消耗的电能可将kg的水温度升高50℃;
  3. (3) 如果该电冰箱每次启动工作15min,电能表指示灯闪烁次。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沿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MN,取两枚相同的棋子E和F.

小明将棋子E放在玻璃板前,移动玻璃板后面的棋子F,直到它看上去与棋子E的像完全重合,如图甲所示

  1. (1)

    为了让坐在右侧的小亮也看到棋子E的像,小明把玻璃板沿直线MN向右移动了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棋子E的像 (填“会”或“不会”)向右平移.请你在图乙所示的俯视图中,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小亮看到棋子E的像的光路图.(D点为小亮眼睛所在位置)

     

  2. (2)

    小明拿走棋子F,再将棋子E横放,这时他看到的应该是图丙中的  种情形.

如图,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

  1. (1) 实验时,小明选玻璃板作为平面镜,这样选择的目的是便于
  2. (2) 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应在较(选填“亮”或“暗”)的环境下完成;
  3. (3) 点燃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将另一支完全相同的(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调整位置使其与像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
  4. (4) 实验中小明把光屏放在烛焰所成像的位置上,他在光屏上并没有看到烛焰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
自然界中水有三种状态,它们之间相互转化。(填“能”或“不能”)
     

  1. (1) 如图甲所示是人们常用的体温计,这种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性质制成的,图甲中体温计的示数是℃,若没有甩就先后测量甲、乙两人的体温,若他们的真实体温分别是36.4℃、38.8℃,而经此体温计测量:甲的读数是;乙的读数是
  2. (2) 世界上第一支伽利略气体温度计(如图乙所示)是根据气体的这种性质制成的。球形容器内是空气,下方的容器里盛的是水。若发现液面由A上升到B位置,则表明气温(选填:“升高”或“降低”)。
如图是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甲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的过程 B . 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熔化的过程 C . 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的过 D . 丁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的过程
如图所示,将一个轻质小球紧靠着音叉悬挂,当用小锤敲击音叉时,音叉发声,小球弹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该现象可以说明声音产生于振动 B . 比较小球弹开角度大小的不同,可以反映音叉振动的幅度 C . 小球弹开的角度越大,音叉发出的音调越高 D . 小球弹开的角度越大,音叉发声的响度越大
饺子在水中煮,怎么煮也不会发黄变焦,而在油中炸,过一会儿就会发黄变焦,这是因为(   )
A . 饺子在水中煮,温度不到100℃,饺子中的水分被蒸发 B . 饺子在水中煮,温度超过100℃,饺子中的水分被蒸发 C . 饺子在油中炸,温度超过100℃,饺子中的水分被蒸发 D . 饺子在油中炸,温度不到100℃,饺子中的水分被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