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学期上册试题

小明放学回家,一开门就闻到从厨房飘来的香味,他来到厨房想看看是什么好吃的,打开锅盖,他戴的眼镜上立刻蒙上一层“雾气”.对此,正确的解释是(   )
A . 眼镜上的“雾气”是小水珠 B . 眼镜上的“雾气”是水蒸气 C . “雾气”的形成过程需要吸热 D . “雾气”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空气是否传声的实验中,先让电铃发声并放入玻璃罩内,再 ,发现电铃的声音将逐渐 (填“变大”或“变小”),然后把空气 ,会发现声音将逐渐 ,(填“变大”或“变小”),这个实验用到一种物理方是 

 

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如图甲所示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描绘成如图乙所示的图象.

  1. (1) 由图象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 (2) BC段表明该物质处于 态,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 

  3. (3) 从第5min到第7min,表示水升温的图象应是  段.

2020年9月27日11点23分,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将环境减灾二号A,B星送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采用液态氢作为燃料,原因是液态氢具有(   )
A . 较大的比热容 B . 较低的沸点 C . 较大的热值 D . 较高的凝固点
小唐坐在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里,看到一个显示速度的仪表,如图所示,此时汽车速度为多大?照这个速度匀速行驶0.5h可行驶多远.

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某段平直公路上同起点向北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

A . 乙车到达800m处所用时间等于甲车达此处所用时间 B . 根据公式 ,甲车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C . 甲车在0~20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乙车0~40s内的平均速度 D . 在整个运动过程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始终向北运动
                                          
  1. (1) 如图1水中斜射到水面,请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2. (2) 如图2所示,小磁针静止在通电螺线管的正上方.请在图中标出电源的正、负极和磁针的N极和S极.

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声音的强弱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 B .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340m/s C . 人耳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Hz D . 深夜跳广场舞时将音量调小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探究声音的特征:

图片_x0020_100012

  1. (1) 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通过探究可知: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的。
  2. (2) 如图B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选填“钢尺”或“桌面被拍打”)振动发出的声音,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听到声音的(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变大;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仔细聆听钢尺振动发出声音后,发现音调逐渐变(选填“高”或“低”)了。
将装有水的试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对烧杯进行加热,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中的水沸腾,而试管中的水 (填“会”或“不会”)沸腾,原因是 ,同时还观察到烧杯口周围出现大量的“白气”,这是因为烧杯中的水蒸气在杯口周围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成.

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甲和;若以乙车为参照物,丙车向运动.


 

在晚会上,节目《逗趣》中的手影表演惟妙惟肖,手影可以用来解释;树木在水中的“倒影”和水中的鹅卵石,这可以分别用来解释.
冬奥会赛道上的雪有些是人工制造,其造雪原理是:造雪机将液态的水粉碎成雾状的小液滴并喷入寒冷的外部空气中,这些小液滴在落到地面前会变成小冰晶,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雪。(填物态变化名称)
某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来研究凸透镜成像。

  1. (1) 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为了使烛焰的像在光屏中央,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2. (2) 按要求进行观察和测量,并将观测情况记录在下表中。

    ①根据上表信息,试判断: 透镜焦距f= cm,当物距u=25 cm时,成倒立、的实像,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的像将位于光屏中心的(选填“上”或“下”)方。

    ②根据折射现象中光路是的,得出第4次实验的像距v=cm。

    ③第5次实验,要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眼睛应与蜡烛在凸透镜的(选填“同”或“异”)侧。

    ④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得出,倍焦距处是放大与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1. (1) 如图1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mm;图中测得木块的长度为cm;
  2. (2) 小明借助手机中的秒表测量了自己步行一圈的时间为2min24s,如图2所示,秒表外圈示数的单位为,分度值为s;
  3. (3) 如图3所示,停表的读数为s;

  4. (4) 如图4所示,体温计的读数为℃。
生活中光的世界丰富多彩,下列描述中,能用光的反射知识解释的是
A . 林荫树下,点点光斑 B . 山涧小溪,清澈见底 C . 未名湖畔,倒影可见 D . 雨过天晴,彩虹出现
一辆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700m处鸣笛,汽车沿直线向前行驶40m后,司机刚好听到刚才鸣笛的回声。已知气温是15℃。(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求:
  1. (1) 从鸣笛到司机听到鸣笛的回声,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多少?
  2. (2) 汽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大?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思思小组用了几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的板上代替蜡烛作光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图片_x0020_100025

  1. (1) 为了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捷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光屏放在另一侧,改变凸透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填“亮点”或“亮环”)为止透镜中心的距离为10cm,确定出焦距f=cm。
  2. (2) 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零刻度线上,思思将光源移至光具座30cm处后,再移动光如图所示位置,光屏上会出现清晰(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如果它将光源远离凸透镜一些,这时光屏应向(填“左”或“右”)移动,获得清晰的实像。
  3. (3) 如果将光源移至7cm处,凸透镜成的是放大的(填实像或虚像)
根据光线发生的折射,在图中恰当的位置添上一个合适的透镜,并完成光路.

完成下列各题:
  1. (1) 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到水面上要发生反射和折射,请分别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2. (2) 如图所示,在凸透镜的右焦点处有一平面镜垂直于主光轴放置。一束光AB经凸透镜和平面镜怎样传播?画出光路图来;

  3. (3) 如图所示,平面镜前有一点光源s,做出一条从光源s射出的光线,使它经平面镜反射后,恰好经过A点

  4. (4) 如图所示,请完成光路图;

  5. (5) 如图所示,小君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按图测一枚纽扣的直径,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mm,纽扣的直径d是cm。

  6. (6) 如图所示,a,b是从点光源S发出的、经透镜折射后的两条光线,在图中完成光路并标出点光源s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