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学期上册试题

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平面镜M放在平板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可绕垂直镜面的接缝ON转动.

  1. (1) 如图甲,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再观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比较 .若将AO向ON 靠近,则OB (选填“靠近”或“远离”)ON.

  2. (2) 如图乙,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3. (3) 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① ;② 

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实验中产生的错误叫误差 B . 误差是由于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 C . 认真仔细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 . 选择精密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很多诗句里蕴含着物理知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是由于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B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啼鸟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C .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D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汽车发动机用水作制冷剂,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汽车的排气管上装有消音装置,这是在控制噪声.
电线杆在阳光照射下影长6.9 m,竖直立着的2 m长的竹竿的影长2.2 m,问电线杆的高度是多少?(太阳光可看作平行光,作出图后再解).
小刚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⑴将一块薄玻璃板竖直立在铺有白纸的水平桌面上;

⑵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完全重合,并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

⑶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前面的步骤;

⑷用刻度尺分别测量蜡烛A和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

在此实验中:

①小刚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②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③小红跟小明也做了这一实验,但实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小红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放在玻璃板前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是;小明透过玻璃观察蜡烛的像时,看到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成语“曲高和寡”,“高”主要体现了声音的(   )
A . 音调 B . 响度 C . 音色 D . 传播速度
上学前,小芳同学站在穿衣镜前2m处整理着装,看到“镜中人”是她的(选填“虚”或“实”)像,像与她之间的距离是m。

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当水温升到89℃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4min后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完成下面各小题:

时间/min012345678
水的温度/℃8991939799999999

 

  1. (1) 某次数据没有记录,当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漏填的数据是 ℃。

  2. (2) 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由水的沸点,可判断出当时的大气压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标准大气压。

如图,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1. (1) 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
  2. (2) 如果将呈现反射光线的活动板右半边沿中线向后折,活动板上(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
下列的四个光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 . 踩影子 B . 铅笔弯折了 C . 照镜子 D . 日食

小明一家双休日驾车外出郊游,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小明同学观察了一下速度及里程表盘如图10甲所示.此时汽车的行驶速度为 km/h,汽车行驶了半个小时后.表盘的示数如图10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 km/h.

超越小组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的实验中:

  1. (1) 如图甲,让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的O点,把纸板的另一个半面向前或向后折,照图乙那样,则(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表明;然后改变(选填“OE”或“OF”)的方向,观察反射光线如何变化。得出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且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2. (2) 可折转纸板在该实验中的作用是:
  3. (3) 多次实验使纸板上留下了很多条光路,为了避免看错,你的操作是:
小强同学背着书包上学,如果说书包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是,若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书包是(填“运动”或“静止”)的。
下列图中,关于刻度尺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某人骑着一辆普通自行车,在平直公路上以某一速度匀速行驶,若人和车所受的阻力为20N,则通常情况下,骑车人消耗的功率最接近(   )
A . 1W B . 10W C . 100W D . 1000W
小东用图甲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 (1) 实验前小东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调节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乙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
  2. (2) 实验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使蜡烛位于2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的、(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实像,(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是依据此原理制成的;
  3. (3) 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一片近视镜片,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为了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阳光明媚的运动场上正在举行百米比赛,发令枪响时伴有烟雾,位于中点处的甲乙两位计时员分别根据烟雾和声音开始计时,他们计时的起始时间相差  s,这段时间内速度为8.3m/s的运动员跑的路程是 m.(声速为340m/s,忽略光传播的时间,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下列实例中,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 . 利用B超检查身体 B . 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C . 利用声呐探测海洋深度 D . 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疾病
下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 . 图甲中,用硬纸片把音箱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小“人”随音乐起舞是由于“舞台”在振动 B . 图乙中,将钢尺的一端紧按在桌面,另一端伸出桌边的长度越短,拨动时发声的音调越高 C . 图丙中,大象的发声频率是14~24Hz,有时用我们人类听不到的次声波进行交流 D . 图丁中,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能有效地阻断噪声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