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学期上册试题

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 (1) 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实验中要选用(“玻璃板”或“平面镜”),原因是(只填字母代号);

    A.蜡烛经玻璃板可成虚像

    B.玻璃板只透光不反射光

    C.玻璃板比平面镜成像更清晰

    D.透过玻璃板可以看见后面的蜡烛

  2. (2) 选用两根外形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关系;
  3. (3) 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的关系,实验中还用到的测量工具是
  4. (4) 移走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选填“实”或“虚”);
  5. (5) 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
舞蹈教室有一面非常大的平面镜,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四个学生在平面镜前排练舞蹈,其中人与对应的像距离最远的是(   )

A . B . C . D .
小刚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选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里的像重合,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平面镜成像过程中,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 . 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所成的像变大 C . 为了使像更清晰,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D . 在B处换一光屏,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卫星绕地球运行时的运动可看做是绕地心的匀速圆周运动,即相等时间内通过圆弧长度相等的运动,卫星绕地球完整一周所用时间叫做运行周期T.如图所示,A、B分别为地球人造卫星,周期分别为T1和T2(T1>T2),某时刻A、B两卫星相距最近(O、B、A在同一直线上),O为地球中心,则A、B两卫星再一次相距最近至少需要经过的时间为

A . B . C . D .
声音识别门禁系统,只有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才能把锁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这主要是依据声音的来辨别的。在常温下的空气中声音的速度大约为m/s。
如图甲所示,小明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

图片_x0020_1064381926

  1. (1) 此实验应在(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进行;
  2. (2) 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应该选择(选填 “厚玻璃板”或“薄玻璃板”);且将其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便于确定
  3. (3) 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选填“A”或“B”)侧观察,若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完全重合,则说明像和物的
  4. (4) 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 (5) 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选填“虚”或“实”)像;
  6. (6) 为了让右边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小明同学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选填“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不变”);
  7. (7) 若玻璃板如图乙所示放置,则蜡烛A所成像的位置大致在(选填“A1”、“A2”或“A3”)处。
下列生活现象中,解释正确的有(  )
A . 将墨水滴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整杯水变蓝﹣﹣分子热运动,扩散现象  B . 晴天时树下光斑﹣﹣小孔成像原理,成太阳的倒像  C . 登月宇航员无法直接面对面说话﹣﹣真空传声效果太差  D . 坐轿车时系好安全带﹣﹣防止惯性力给人体造成伤害
测量温度大小的仪器叫,常用温度计是利用的性质来工作的.温度计上字母C表示所用温标是,该温标是瑞典物理学家首先规定的.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规定为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叫做1摄氏度.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使用温度计之前应:(1);(2)

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方法是:

(i)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ii)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iii)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月球上,即使宇航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
A . 撞击声响度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B . 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C . 撞击月球产生的是次声波 D . 月球受到撞击时不产生振动
根据图中光的传播方向,在虚线框内画上凸透镜或凹透镜.

图片_x0020_100018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人类和某些动物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球内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我们看物体时,是通过睫状肌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倒立实像,如图所示.

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处是: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机是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

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的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10cm.看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25cm.从眼的光心向物体两端所引的两条直线的夹角叫视角,视角越大,对物体的观察就越清楚.

问题:

  1. (1) 通常同一物体,人由远及近看会觉得它变得清楚且大些,这是因为人看物体的变大.
  2. (2) 某人视力正常,当他用镜子长时间仔细观察自己的脸部时,应当把镜子拿到离眼睛cm处最为合适.
  3. (3) 当物体在很远地地方时,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当物体靠近人眼时,若晶状体的焦距不变,则它的像将会落在视网膜(选填“前”、“上”或“后”)而导致看不清物体,但实际上,人眼在由远到近地观察物体时,晶状体的焦距会(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所以人们还是能清晰地观察到物体.
如图所示,是某兴趣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情景。

  1. (1) 若光屏上清晰像的位置如图所示,为使烛焰的像呈现在光屏中央,应将蜡烛向(选填“上”或“下”)移动。
  2. (2) 蜡烛发出的光在光屏上发生了(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3. (3) 若将光屏和蜡烛位置互换,将在光屏上承接到清晰倒立、 的像。
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先用焦距20cm的凸透镜甲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缩小,实像如图所示。

  1. (1) 他改用10cm的凸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如果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移动(选填“左”、“右”)。
  2. (2) 改用10cm的凸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时,光屏所成清晰的像偏下,要是光屏所成的像移动到光屏中央处位置,应使凸透镜向移动(选填“上”、“下”)。
  3. (3) 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时,小明不小心用手指尖触摸到凸透镜,此时光屏上(选填“会有指尖的像、“会出现指尖的影子”、“发光体的像暗了一些”)。
小红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后,用该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位置如图乙时,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倒立、的实像.

光在水中的穿透能力很有限,即使在最清澈的海水中,人们也只能看到十几米到几十米内的物体,关于光线下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光线是人们为了形象描述光的传播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 B . 光线在海水中沿直线传播 C . 光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 D . 光线是客观存在的
生活中人们常说“鸟语花香、绿柳成荫”。“鸟语”是通过传播到人耳,“花香”是指现象,“绿柳”看起来呈绿色,是因为绿柳只(选填“吸收”或“反射”)绿光,“成荫”是由于
大自然中关于霜、云、雾、露的形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 云是水蒸气升入高空时凝华成的小冰晶 B . 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大量的水蒸气 C . 露是大量的小冰晶吸热熔化成的小水珠而形成的 D .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的大量的小冰晶
下列关于实验仪器使用方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B . 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读数时可以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 C . 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必须从零刻度线量起 D . 使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读数时视线应该与凹液面底部相平
伏下身用耳贴着铁轨的人总比站着的人先听到火车撞击铁轨的声音是因为(   )
A . 声音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 . 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较慢 C . 声音在铁轨中传播速度较快 D . 以上说法都不对
用学过的物理知识,仿照示例中的形式,将下表中的空格填写完整。

现象或情景

现象形成、现象解释

示例:夏天,从冰箱中拿出瓶装矿泉水,过一会儿瓶的外壁会附着一层小水珠

矿泉水瓶附近的空气中的水蒸气

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

在潮湿的天气,当打开电冰箱门时有“白气”冒出

水杯中的热水冒出“白气”

室外的湿衣服一段时间后变干了

钢尺压在桌面边缘,轻拨时有声音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