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学期上册试题

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因为发生了反射。
甲、乙两列火车原来并排停在车站,后来乙车内的人看到窗外站牌向西移动,甲车内的人看到乙车没动,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则甲车向(选填“东”或“西”)运动,乙车的速度(选填“大于”“于”或“等于”)甲车的速度。
骨导式助听器是通过骨质(乳突、牙齿、听骨等)的传导把声音传至内耳,从而使耳聋病人听到声音,骨导式助听器是利用  (固体/液体/气体)传声原理制成的.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发现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直至几乎听不到铃声.通过实验并进行推理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舌尖上的中国Ⅱ》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饮食文化的关注.四川的腊肉、香肠受到人们的青睐,火锅更是以麻、辣、鲜、香吸引着众多食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在较远的地方就能闻到火锅味,说明分子只在高温下运动 B . 在腌制腊肉时,要把盐涂抹均匀,是因为盐不会扩散 C . 灌制好香肠后,要晾在通风的地方,是为了防止水分蒸发 D . 往火锅里加入食材,食材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
下列不能用“光路具有可逆性”解释的现象是(  )
A . 人在岸上看水中的游鱼时,鱼儿也能看到岸上的人 B . 汽车的灯光照前方的自行车尾灯上,灯光又沿原方向返回 C . 小明在平面镜中看到小红,小红通过平面镜也看到了小明 D . 用潜望镜能观察到水面的情况,在水面也能通过潜望镜观察到观察者
小东参加百米赛,他起跑时测得他的速度为8m/s,经过12s到达终点时冲刺速度为9m/s,则他比赛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 . 8m/s B . 8.3m/s C . 8.5m/s D . 9m/s
当晶体被加热时,其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分子间的束缚随之减弱,以致有的分子能较自由地“游动”,呈流动性,其宏观表现就是晶体的(选填物态变化名称)。

某同学从暖瓶向烧杯中倒入一些热水,他想探究这杯水加热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

  1. (1) 实验前,该同学用温度计测量室内气温,如图1甲所示,此时室内气温是℃.

  2. (2) 该同学所用实验装置如图1乙所示,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请在方格纸上画出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

    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t/℃

    90

    95

    98

    100

    101

    102

    102

    102

    102

  3. (3) 根据图象,得出的探究结论是:

  4. (4) 实验中收集9组数据与收集6组数据相比,其好处是        . (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A . 只有9组数据才能得出结论 B . 得到的结论具有普遍性 C . 减小实验误差 D . 得到两物理量的关系更接近实际.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如图甲所示,在桌面上铺一张图像纸,在纸的中间沿横线竖直放置一块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可看到它在玻璃板后的像,再拿一只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移动位置,使B跟A的像重合.

图片_x0020_100045

  1. (1) 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  
  2. (2) 通过图像纸,可方便准确地得出结论,像距(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物距.
  3. (3) 蜡烛B与A的像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成“不相等”)。
  4. (4) 若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像是(填“虚“或“实”)像。
  5. (5) 如图乙所示,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实验中会出现的情况是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致冷设备的工作原理

液体汽化时有致冷作用,致冷设备就是根据这种作用制成的.

①常用的致冷设备主要由压气机、冷凝器和蒸发器三部分组成.②其中的工作物质是容易由气态变成液态和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物质,常用的有氨及氟氯烷等.③压气机产生大约10标准大气压的压强,把气态氨压入冷凝器的管里,这时氨变成了液体.④氨在液化时放出的热量被流动的冷水吸收并带走.⑤冷凝器的管里的液态氨通过节流阀缓慢地进入蒸发器的管里.⑥由于压气机不断地从蒸发器的管里吸走气体,这个管里的压强就比较低,于是液态氨在蒸发器的管里迅速汽化.⑦在汽化中从管外的食盐水里吸取热量,使食盐水的温度降低.⑧生成的氨气又被压气机抽走,压入冷凝器,这样氨可以循环使用.⑨温度降低后的食盐水可作为致冷剂用来制冰,冷却食品或降低夏季房间里的气温.⑩在用于降低房间里的气温时,通常不用食盐水而是直接使空气从蒸发器管子的周围流过而得到冷却,再把冷却后的空气送到房间里去.

  1. (1) 致冷设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2. (2) 句②中,“工作物质”的特性是.
  3. (3) 本装置是用的方法使氨液化的.
深秋的早晨,常常会发现在草叶上附着大量晶莹的露珠,“露珠”的形成是 现象;到了严冬的早晨,有时在草叶上附着的又是一层洁白的霜,“霜”的形成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变慢的是(   )
A . 用衣架将湿衣服展开晾晒 B . 用热风干器吹湿手 C . 用保鲜膜把蔬菜包好放入冰箱 D . 喝开水时为了不烫嘴,向水面吹气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 .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B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它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 . 超声波频率高,方向性强,可以用于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声信号传递 D . 医学上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下面叙述的几种测量圆柱体周长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
A . 把一纸条紧包在圆柱体上,在纸条重叠处用大头针扎个孔,然后把纸展开,用刻度尺量出两孔之间的距离即是圆柱体的周长 B . 在圆柱体上某点涂上颜色,使圆柱体在纸上滚动一圈,用刻度尺量出纸上两颜色点之间的距离,即是圆柱体的周长 C . 用细丝线在圆柱体上绕上一圈,量出丝线的长度即可 D . 用一根橡皮筋拉紧在圆柱体上绕一圈,量出绕过圆柱体橡皮筋的长度即是圆柱体的周长
如图甲用玻璃管及米尺和停表来“探究气泡的运动”,记录气泡不同时刻在刻度尺上的位置,用测量的数据绘出s-t图像如图乙,由实验装置及图像的信息可以得出该气泡的运动规律是;气泡的速度为cm/s。

图片_x0020_100025

小明同学在实验室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1. (1)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发现空气中和水中的光路均看不清楚,为了清晰显示光在空气中的光路,他可采取的措施是,为了清晰显示光在水中的光路,他可采取的措施是
  2. (2) 当光以图示方向入射时,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判定折射角入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增大入射角,观察到折射角在(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如图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 . 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 B . 日晷面上呈现晷针的影子 C . 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D . 小孔成像
把烧红的铁块放入水中,会听到吱吱的响声并看到 “白气”,这现象(    )

A . 液化 B . 汽化 C . 先熔化后汽化 D . 先汽化后液化
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甲与乙通过路程之比为3:2,速度之比为9:4,则甲、乙两个物体运动的时间之比为(   )
A . 3:2 B . 2:3 C . 27:8 D . 8:27

今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又遭遇了低温雨雪恶劣天气,对以下与之相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 图(a)中雾凇是水蒸气的凝固现象 B . 图(b)中路面结冰需要交通管制是因为车轮与冰面间的摩擦力太小 C . 图(c)中向公路冰面上撒盐是利用降低熔点的方法来化冰 D . 图(d)中竹子被冰雪压“弯了腰”,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