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学期上册试题

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 (1) 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测平均速度.
  2. (2) 该实验原理是
  3. (3) 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4. (4) 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 , 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 , 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 . 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选填>、<、=)
在今年中考体育测试的50m短跑中,小明同学跑完全程用了8s,假设小明在此过程中一共做了2000J的功,求:
  1. (1) 小明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
  2. (2) 小明跑完全程的功率.
下列关于声和电磁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电磁波只能传递信息不能传递能量 B . 住宅楼安装双层玻璃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C . 在同种介质中超声波传播速度比次声波大 D . 弹奏吉他时,在不同位置按压吉他弦是为了改变弹奏的响度

小明和小华分别利用图甲所示的相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出了如图乙所示的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象

  1. (1) 实验时,当看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 散发到空气中,就表明水沸腾了

  2. (2) 分析图乙可知,小华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明显较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3. (3) 小明在第9分钟撤掉酒精灯后,发现有一段时间水温依然保持不变.如图乙所示,这段时间内烧杯底部的温度 (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杯内水的温度,原因是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声音是一种波,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 . 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是指它的响度很大 C . “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调来判断说话者 D . “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2015年5月26日印度出现高温天气,首都新德里的一条道路上的沥青被烤化,斑马线变得扭曲模糊.如图所示,关于这个情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沥青被烤化属于熔化现象 B . 沥青属于晶体 C . 沥青被烤化过程放热 D . 沥青被烤化后其内能减小
我国1元硬币的直径最接近于(   )
A . 2nm B . 2mm C . 2cm D . 2dm
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车上的速度表如图所示,则汽车速度为m/s。其物理意义是

如图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选择A、B两段相同的蜡烛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2)实验中,若蜡烛A距玻璃板8cm,则蜡烛B与A相距   cm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为了检验人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选用下列哪种尺最合适(  )
A . 量程0~3m,分度值1mm B . 量程0~10m,分度值1dm C . 量程0~30cm,分度值1mm D . 量程0~15cm,分度值0.5mm
下面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

A . 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B . 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哪哪”声 C . 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 . 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晓轩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蜡和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1. (1) 要完成该实验,除了图甲所示的实验仪器外,还需要一种测量工具是
  2. (2) 晓轩先探究蜡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在实验过程中,他每隔1min记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蜡的状态。他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时间t=3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蜡的温度是℃。

    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7

    蜡的温度T/℃

    42

    44

    46

    49

    50

    51

    52

  3. (3) 晓轩根据表中数据判断:蜡属于(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4. (4) 晓轩向另一个试管中放入碎冰,继续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在实验过程中,他仍每隔1min记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冰的状态。他利用记录的数据画出如图丙所示的温度—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冰熔化持续了min。他还观察到:当时间t=4min时,该物质处于态。
下列数值中,单位应该是厘米的是(  )
A . 课桌的高度约为0.8 B . 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 C . 一张试卷的厚度为70 D . 小明身高约为1.68
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 (1) 将凸透镜正对着平行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光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点,该点就是此凸透镜的
  2. (2) 小莉同学做实验时,发现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如图所示,若要使烛焰成像在光屏中心,如果只调节蜡烛的烛焰,应将烛焰向调节(填“上”或“下”).
  3. (3) 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得到倒立、清晰的实像.此成像规律应用在上.(填一种光学器材名称)
  4. (4) 用此透镜组装一个照相机模型,用来拍一开花的桃树.拍桃树时,桃树到镜头的距离要大于cm,底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若想拍出一朵较大的桃花,应使镜头(填远离”或“靠近”)桃花,并把镜头(填“伸出去”或“缩回来”).

    图片_x0020_100022

张晨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先后使烛焰位于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实验后,他归纳出以下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 . 烛焰位于a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 B . 烛焰位于b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C . 烛焰位于c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D . 烛焰位于d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为了不影响小晶写作业,客厅里正在看电视的妈妈把音量调得很低,这是在处减弱噪声。音量低是指声音的小(选填“音调”、“响度”、“音色”)。
有一种专门存放贵重物品的“银行”,当人们存放了自己的贵重物品后,要用仪器记录自己的“手纹”、“眼纹”、“声纹”等,以便今后用这些细节独有的特征才能亲自取走物品,防止被别人领走,这里的“声纹”记录的是人说话的(   )

A . 音调 B . 响度 C . 音色 D . 三者都有
如图所示,一束水平光线从空气进入玻璃,在交界处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在图上作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 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 B . 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啤酒瓶上会出现小水珠 C . 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会感觉冰冷 D . 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眼镜上会出现小水珠
夏天,沥青路面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变得越来越软,由此可知沥青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医院抢救中暑病人时,会在病人的额头上大面积地擦酒精降温,依据是酒精蒸发会 (选填“吸热”或“放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