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学期上册试题

2020年6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方队参加在俄罗斯莫斯科红场举行的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阅兵式。下列关于方队在行进时说法正确的是(   )
A . 铿锵有力的脚步声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 . 整齐的口号声说明了士兵发出声音的音色相同 C . 响亮的口号声说明了士兵发出声音的响度大 D . 铿锵的脚步声比士兵的口号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快
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在图中属于凸透镜的有:(填序号).

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刻度尺的使用或读数不正确的是(  )

A . 该木块的长度为2.0cm B . 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 C . 该木块的长度为2.00cm D . 视线与尺面的位置
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
A . 图片_x0020_100001 B . 图片_x0020_100002 C . 图片_x0020_100003 D . 图片_x0020_100004
关于信息和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传递信息的 B . 利用半导体材料可以制作二极管 C . “北斗”卫星导航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 D . 光纤具有抗干扰、信号衰减小的特点,光纤通信是依靠激光折射传递信息的
在医院里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主要是利用了声音来传递(信息/能量); 另外,在医院过道内还看到“静”字,其目的是提醒大家要注意控制好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以免影响他人。
一个人的正常体温约℃,如图,用体温计测量某人的体温,结果显示是℃.

“区间测速”目前在全国大部分高速路实行.所谓的“区间测速”,就是在两监测点安装监控和测速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该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车速,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若监测点A、B相距30km,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的速度为100km/h,通过监测点B的速度为110km/h,通过两个点的时间如图所示,该路段最高限速120km/h.

  1. (1) 原来检测的方法是监控探头判断通过监测点时的车速.如果按原来的方法,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会不会判为超速?
  2. (2) 通过计算说明,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会不会被判为超速?
  3. (3) 据统计,全国发生的车祸中,有超过四分之一是超速引起的.为劝导驾驶员不要超速行驶,请你设计一条劝导语.
以下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     )


A . 大象的“声音”交流 B . 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 “超声”排石 C . 蝙蝠的“回声”定位 D . 医生对病人进行的 “B超”检查
世博会展区通过喷射水雾来降温。请用物态变化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喷射水雾区域的温度会降低?
请阅读《全反射与光导纤维》并回答题。

全反射与光导纤维

1870年的一天,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他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在装满水的木桶上钻个孔,然后用灯从桶上边把水照亮。结果使观众们大吃一惊。人们看到,发光的水从水桶的小孔里流了出来,水流弯曲,光线也跟着弯曲,光居然被弯弯曲曲的水俘获了。

人们曾经发现,光能沿着从酒桶中喷出的细酒流传输;人们还发现,光能顺着弯曲的玻璃棒光纤前进。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光线不再直进了吗?这些现象引起了丁达尔的注意,经过他的研究,发现光从水中射向空气,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但折射角先增大到90°,此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剩下反射光,这种现象称为全反射现象。刚好发生全反射时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只有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时,才会发生全反射现象。由于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时,光在水流中发生了多次全反射,表面上看,好像光在水流中弯曲前进。

后来人们制造出一种透明度很高、直径1~100μm的玻璃丝——玻璃纤维。当光线以合适的角度射入玻璃纤维时,光就沿着弯弯曲曲的玻璃纤维前进。由于这种纤维能够用来传输光线,所以称它为光导纤维。

光导纤维在现代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一根直径不到1.3cm的由32根光纤组成的光缆,能容纳50万对用户同时通话,或者同时传送5000个频道的电视节目。另外,光纤还具有不受电磁干扰、保密性强、耐腐蚀、柔软易铺设、原料充足和成本低廉等特点。

除通信领域外,光纤还有许多其他的应用。例如,“传能光纤”可以传递高功率的激光能量,广泛应用于激光加工机、激光手术刀等;“传像光纤”的光纤束可用来传递图像,用于医学上的肠镜、胃镜检查和海关、机场等的安全监控等。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入射角折射角。(选填“大于”或“小于”)
  2. (2) 丁达尔实验中“水流弯曲,光线也跟着弯曲”,其原因是光在水中发生了
  3. (3) “当光线以合适的角度射入玻璃纤维时,光就沿着弯弯曲曲的玻璃纤维前进。”这个合适的角度满足的条件是:
  4. (4) 请利用光能沿着弯曲玻璃纤维前进的特点,设计一个应用于生活中的工具。(
如下图,兰兰家的小猫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全身像,此时它所看到的全身像是图中的(   )

A . B . C . D .
完成透镜的光路

图片_x0020_100016

如图所示,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方向运动,那么(   )

A . 甲车的速度为8m/s B . 10s时,甲、乙两车相距70m C . 若乙、丙运动的路程之比为2:3,则乙和丙所用的时间之比为8:3 D . 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为2:1
在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

  1. (1) 图甲中A、B、C三种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2. (2) 图丙是两个同学分别用相同的器材同时实验,每隔2min记录一次温度的数据,描绘出对应的温度-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填“小明”或“小红”)先记录数据;水沸腾时的温度为℃,说明此时当地大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水温达到沸点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填“升高”或“不变”).
  3. (3) 老师看了两个同学的图像后,指出他们图像不符合实际,沸腾前的图像不是直线,而是一条曲线,请你在小红图像上描出实际图像的大致形状。
  4. (4) 实验中,小明观察到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右图D、E所示.表示沸腾前气泡上升情况的是图;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实际上是(选填“小冰晶”、“小水滴”或“水蒸气”);

  5. (5) 图丁是将装有液态海波的大试管放入室温的水中。根据温度计A和B的示数,绘制了海波和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戊)。由图像可知,在第2min时,大试管内的海波处于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在此过程中,海波不断(选填“吸热”或“放热”),第8~10min之间海波的凝固 (选填“一直继续”或“已经停止”)。
如图所示,小周在岸上,眼睛在A处,水中C点有条鱼.请在图中用一条入射光线及对应的折射光线,画出小周看到鱼的光路图并大致画出鱼虚像的位置。

如图所示,公交车甲和公交车乙从同一车站同时同向匀速行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甲车速度为m/s,若运行5min,则乙车行驶的路程是

公路上飞驰而过的汽车、水里游动的鱼、天空飞翔的雄鹰,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物理学里称这种现象为
两辆汽车同时同地向东行驶,甲车的速度为10m/s,乙车的速度为12m/s,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运动;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运动.
已知图中一束光线与镜面成60°角射到平面镜上,则入射角是∠,反射角是∠,反射光线和入射角光线的夹角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