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学期上册试题

如图所示,下列措施中不是为了减弱噪声的是(   )
A . 摩托车消音器 B . 隔音走廊    C . 防噪音耳罩 D . 环境质量检测仪
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填物态变化名称)为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在这个过程中,碳粉是通过(选填“做功”或“热传递”)的方式来改变内能的.
在正方形硬纸板上挖一个尺寸约为0.5cm,形状为“△”的小孔,让太阳光垂直射到小孔上,当纸板和地面相距约1m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一个亮斑,其形状是(   )
A . “●”形的 B . “▼”形的 C . “■”形的 D . 形状不确定
夏天,我们经常在开了空调的房间的玻璃窗上看到小水珠,而冬天的清晨,我们又能看到玻璃窗上有美丽的冰花,关于小水珠和冰花出现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小水珠和冰花都出现在室内一侧 B . 小水珠和冰花都出现在室外一侧 C . 小水珠出现在室外一侧,冰花出现在室内一侧 D . 小水珠出现在室内一侧,冰花出现在室外一侧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镜面反射的光一定是平行的 B .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C . 在光的漫反射现象中,反射角一定等于入射角 D .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人们小声说话,声音的音调一定低 B . 用力敲鼓,站在近处和远处的人听到的鼓声的响度是一样的 C . 能听出电话里谁在说话,是根据声音的音色辨别的 D . 在公路旁设置声音屏障是在声源处消除了噪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水中月”比空中的月亮离水面远 B . 用照相机拍摄的像是缩小的实像 C . “照镜子”是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D . 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光称为色光的三原色
有两种固体A和B,其熔化图象如图所示,则A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固体A在第6分钟的状态是(选填“液态”、“固态”或“固液共存”)。由图象可知在3到6分钟的过程中,在吸热的固体是(选填“A”、“B”或在“A与B”)。

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m的两点,甲、乙两小车从P点出发向Q点运动,它们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

A . 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 B . 经过6s,乙车离P点10m; C . 甲车比乙车早3s通过Q点; D . 经过3s,甲、乙两车相距6m。
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 (1) 实验时应选(较厚/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竖立在水平桌面上,因为玻璃板具有性,容易确定像的.
  2. (2) 在玻璃板前放置蜡烛A,将完全相同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始终在玻璃板前蜡烛(选填“A”或“B”)的一侧观察,发现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改变蜡烛A的位置,始终如此.由此可以确定.
  3. (3) 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情况,可以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选填“A”或“B”)所在的位置,眼睛应(选填“透过玻璃板”或“在玻璃板后”)观察白卡片上是否有蜡烛A的像.
  4. (4) 改变A的位置,重复(2)中步骤并分别测出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在下表中.

    序号

    1

    2

    3

    A到玻璃板的距离/cm

    3.00

    5.00

    8.00

    B到玻璃板的距离/cm

    3.00

    5.00

    8.00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结论:平面镜成像中,.

  5. (5) 有同学想起了走过教学大楼门厅内的大平面镜时的情景:靠近镜子时,感觉自己的像变大了,远离镜子时感觉像变小了.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可知,能验证小明感觉的是步骤(选填(1)或(2)或(3)或(4)).
如图所示,是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看到的一种成像的情况.此时凸透镜所成的像是(选填“实”或“虚”)像,其成像的条件是

在地面观察者看来,处在太空中的同步通讯卫星是静止的,这是因为(   )
A . 这种卫星在空中是静止不动的 B . 这种卫星的速度很小,地面观察者感觉不到 C . 这种卫星绕地心的运行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 D . 这种卫星绕地心的运行周期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相同
如图所示,雪糕是同学们都喜爱吃的冷饮,夏天我们吃雪糕可以解暑降温,这是因为雪糕时会吸收人体的热量。撕下包装纸会发现冒“白气”,这“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成的小水珠。

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 . 镜中花   B . 钢笔错位 C . 手影   D . 用放大镜看物体
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 (1) 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2. (2) 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3. (3) 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
温度一定时,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相同/不同)的.空气中的声速是m/s.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两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钢管/空气)传来的。
小明将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加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和盐水混合物的温度,这时他观察易拉罐下部和底部有白霜,关于该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 . 罐底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先液化后凝固形成的 B . 用筷子搅拌可以降低冰的温度 C . 食盐可以降低冰的熔点 D . 小明认为家用体温计可以代替温度计完成该实验
海巡船配备有一种强声设备,可遥控定向远距离发射高达150分贝的警示音、语音等声波,主要用于对付海盗等人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声波具有能量 B . 强声设备发出的声波是次声波 C . 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 . 声波定向发射器的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
如图是医生检查患者牙齿的情景.其中涉及到两方面的物理知识:一是利用金属小平面镜(成像/改变光路),能观察到牙齿背面的情况;二是在金属小平面镜放入口腔前,先要将它放在酒精灯上烤一烤,以免水蒸气在镜面上形成水雾.

小明、小聪和小强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头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在振动.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溅起了水花;小强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声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被琴弦弹开了。
  1. (1) 他们探究的问题是
  2. (2) 对上面的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3. (3) 小聪同学为了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

    小明、小聪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

    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的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东西作媒介;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东西作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两个小实验:

    ①两张课桌紧紧地靠在一起,小丽轻敲桌面,小冬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

    ②两张桌子拉开,又进行了一次实验;

  4. (4) 小明、小聪发现两个小实验的结果不同,其不同的地方是 ;得出的实验结论验证了其中的猜想是正确的;
  5. (5) 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A.猜想假设;B.分析归纳;C.得出结论; D.实验研究;E.提出问题;F.理论推导;G.经验总结.你认为小明他们的后一次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有用步骤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