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学期上册试题

如图所示,小明正在检查视力,要求小明与视力表在平面镜中的像相距5m。则:

  1. (1) 图中的长度L应为 m;
  2. (2) 视力表中的图案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 (选填“”、“”、“”或“”);
  3. (3) 若小明得了近视眼,则他需要配戴由 (选填“凸”或“凹”)透镜片制成的眼镜矫正视力。
在探究某种物质的熔化规律时,小刚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判断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 (2) 该物质的温度达到42℃时,其状态是.(选填“固态”或“液态”)
一个带盖的水箱里盛有一些0℃的冰和水,把它搬到大气压为1标准大气压0℃的教室里,经过一段时间后,水箱里(   )
A . 都变成冰了,连水气也没有 B . 都变成水了,同时也有水气 C . 只有冰和水,不会有水气 D . 冰、水和水气都存在
物理学主要分为五大知识板块,分别是声、光、热、力、电,你觉得加热使水沸腾属于其中学的研究范围,请举一个属于声学研究范畴物理现象的例子:
小明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将蜡烛A放置于玻璃板前固定并点燃.如图所示:

  1. (1) 实验中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2. (2) 在蜡烛A所在侧透过玻璃板观察到另一侧蜡烛A的像,并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所成像重合,看上去蜡烛B也被点燃,以此可以确定蜡烛A所成像的位置.他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替代”或“理想模型”)法.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3. (3) 实验中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4. (4) 小明在蜡烛B处做好标记号,测得B到A的距离为10cm,再移出蜡烛B,将玻璃板平移到B位置,此时所成像与前一次成像的大小比较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第二次所成像到蜡烛A的距离为 cm.

  5. (5) 如果实验中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在另一侧的不同位置成了两个清晰的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 cm.

在探索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小丽作以下实验,如图,但忘了记录,请你帮她把记录填写完整:

(1)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是不同的,说明响度与 有关;

(2)使音叉发出相同响度的声音,距离不同时,听到音叉的声音的响度不同,说明响度与 有关 。

冬天给道路撒盐,可以有效地防止事故发生,为了解其原因,小明用如图1所示实验装置,探究盐冰(浓盐水冻成的冰块)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 (1) 将盐冰打碎后放入烧杯,温度计插入碎冰中,图2中温度计示数为 ℃;
  2. (2) 观察现象,记录实验效据,其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3所示,由图可知盐冰的熔点为 ℃;熔化过程中,盐冰水混合物的内能 (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3. (3) 实验时烧杯外壁出现水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4. (4) 由实验可知,盐冰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在“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 (1) 所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性质制成的。为了完成本次实验,由表格知,应选用测温物质为的温度计。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2. (2) 如图同学们根据观察画出的水沸腾时气泡的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3. (3) 烧杯上方加一纸盖后进行实验,如图乙所示。每隔1min记录温度计示数(见下表),4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温度为℃,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由表可知水的沸点为℃。
  4. (4) 实验数据记录表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88

    90

    92

    ?

    97

    98

    98

    98

    98

    98

    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018年8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各地中小学强化学生体质,增强体育锻炼,并且规范电子产品使用,建立视力健康档案,综合施策全面防控青少年近视。下列四幅示意图中,表示近视眼成像和近视眼矫正后成像情况正确的分别是(  )

A . 乙和丙 B . 乙和丁 C . 甲和丙 D . 甲和丁
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A和B,A中装有一些水,B倒扣着放入盛水的容器中。用酒精灯给容器中的水加热,在水沸腾后继续加热的过程中,A杯中的水(填“能”或“不能”)沸腾。另外,B杯中的水 (填 “能”或“不能”)沸腾。

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到水面,请画出这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

下表中列出几种物质的熔点(在1标准大气压下),据此判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物质名称

固态水银

固态氢

熔点(℃)

-38.8[来

1064

1083

1535

3410

-259

A . 铜球掉入铁水中不会熔化 B . 在-255℃时氢是固态 C . 水银温度计可测量-40℃的温度 D . 用钨制成灯丝不易熔化
在食品厂的冷冻车间里,温度恒定在0℃,某工人把一盆冰水拿到车间内,过了半天,再看盆里,发现(   )
A . 有些冰化成水,使水增多 B . 冰和水的数量都没有变 C . 有些水凝固成冰,使冰增多 D . 以上三种说法都有可能
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表:

编号

长度/cm

直径/cm

频率/Hz

1

20.50

1.50

2131

2

31.00

2.00

1284

3

48.50

2.50

656

  1. (1) 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号。
  2. (2) 根据表中的数据,(填“能”或“不能”)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的增大而减小”的结论,原因是在改变风铃长度的同时没有
  3. (3) 如果想在第3次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管子发出声音振动的频率与直径是否有关,则需要再增加一根长度和直径分别为cm和cm的金属管。
彩色电视机画面的颜色是由绿、蓝三种颜色光组成的,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照射在白屏上,白屏上出现了彩色的光带,这是光的现象,霜降节气过后,枫树开始变红,我们能看到火红的枫叶是因为枫叶(选填“吸收”或“反射”)了太阳发出光中的红光。
如图所示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M是一面水平放置的小平面镜,上面竖立着一块用来显示光传播路径的半圆形的屏。这个屏是由两个大小相同的1/4圆平面E、F连接而成的,两屏间的接缝ON与小平面镜垂直,平面F可绕接缝ON转动。小明用此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图片_x0020_1934096933

  1. (1) 下面是小明部分探究实验步骤:

    ①如图所示,小明将平面F旋转到与平面E在同一平面,让一细光束沿平面E射到镜面O点,在平面E上可看到入射光AO,在平面F上观察到反射光OB,将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位置记录在实验数据表格中;

    ②如图所示,保持入射光的位置不变,将平面F旋转到与平面E不在同一平面,在平面F上观察不到反射光,将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位置记录在实验数据表格中。根据上述小明的部分实验步骤,你认为小明探究的问题是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 .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B . 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关系
  2. (2) 下表是小明探究实验中的一个数据记录表:

    入射角i/°

    10

    20

    30

    45

    60

    75

    反射角r/°

    10

    20

    30

    45

    60

    75

    根据实验数据记录表可知小明探究问题的自变量是:

    根据实验数据记录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根据要求完成相应的作图。
  1. (1) 如图所示,一束入射光线从水中通过水面后射入空气中,请画出入射光线并标出折射角

  2. (2) 如图,物体静止在斜面上,画出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和物体对斜面的压力的示意图。

  3. (3) 请在图中标出磁感线方向和小磁针N极。

  4. (4) 如图所示家庭电路,有一个带有开关S和指示灯(发光二极管)L的插座,当S闭合,L发光,插孔能提供工作电压,S断开,L不发光,插孔不能提供工作电压,但如果L损坏,闭合S时,插孔也能提供工作电压。用笔画线表示导线,将它们连入电路。

如图所示,图中人出现了错误判断,在下列的四个选项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光路图是(  )

A . B . C . D .
如图所示,是同学们所画的几种情景下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 施加在门把手上力F的力臂 B . 小球对斜面的压力 C . 通电螺线管周围磁感线的方向 D . 蜡烛在平面镜中成像的光路
如图所示,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