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如图甲所示,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A点,另一端拴上两根绳套,每根绳套分别连着一个弹簧测力计;
b.沿着两个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将橡皮筋的活动端拉到某一位置,将此位置标记为O点,读取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记录两个拉力F1、F2的大小。用笔在两绳的拉力方向上分别标记a、b两点,并分别将其与O点连接,表示两力的方向;
c.再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将橡皮筋的活动端仍拉至O点,记录其拉力F的大小并用上述方法记录其方向。
如图所示,AB是一个接地的很大的薄金属板,其右侧P点有一带电量为Q的正点电荷,N为金属板右侧表面上的一点,P到金属板的垂直距离PN=d, M为PN连线的中点。关于M,N两点的场强和电势,有如下说法:
① M点的电势比N点电势高,M点的场强比N点的场强大
② M点的场强大小为4kQ/d2
③ N点的电势为零,场强不为零
④ N点的电势和场强都为零
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 |
如图所示,通有恒定电流的导线MN与闭合金属框共面,第一次将金属框由I平移到II,第二次将金属框由I绕cd边翻转到II,设先后两次通过金属框的磁通量的变化分别为和
,则
A. B.
C.
D.
(1)(5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1个得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5分。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A.放射性的原子核在发生α衰变时,使产生的新核处于低能级,这时它要向高能级跃迁,能量以γ光子的形式辐射出来
B.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跟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无关
C.一个处于第四能级的氢原子向基态跃迁时,最多向外辐射三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D.普朗克通过对光电效应现象的分析提出了光子说
E.用某种光照射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后,当光强增强时,饱和光电流会增大
(2)(10分)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了多级火箭的概念。把火箭一级一级地接在一起,三级火箭从上到下依次为运载物、第三级、第二级和第一级,实际应用中一般不会超过四级,可以简化成模型,运载物的质量为M,每一级的质量为m,当运载物和三级物离开地面时已经具有速度v0,点火过程连续,每一级物分离时速度大小均为,每次分离时间t,M=3m,忽略空气阻力,不考虑燃料消耗质量,重力加速度为g。
(ⅰ)当第一级与火箭主体分离时,求火箭主体速度。
(ⅱ)最后一次分离运载物获得的推力为多大?
如右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顶角为α的直角劈和一个质量为M的长方形木块,夹在两竖直墙之间,不计一切摩擦,求:
(1)地面对M的支持力的大小;
(2)左侧墙对M的压力的大小.
如图,ab和cd是两条竖直放置的长直光滑金属导轨,MN和M′N′是两根用细线连接的金属杆,其质量分别为m和2m.竖直向上的外力F作用在杆MN上,使两杆水平静止,并刚好与导轨接触;两杆的总电阻为R,导轨间距为l.整个装置处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与导轨所在平面垂直.导轨电阻可忽略,重力加速度为g.在t=0时刻将细线烧断,保持F不变,金属杆和导轨始终接触良好.求:
(1)细线烧断后,任意时刻两杆运动的速度之比;
(2)两杆分别达到的最大速度.
(1)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中,用移液管量取0.25 mL油酸,倒入标注250 mL的容量瓶中,再加入酒精后得到250 mL的溶液,然后用滴管吸取这种溶液,向小量筒中滴入100滴溶液,溶液的液面达到量筒中1 mL的刻度,再用滴管取配好的油酸溶液,向撒有痱子粉的盛水浅盘中滴下2滴溶液,在液面上形成油酸薄膜,待油膜稳定后,放在带有正方形坐标格的玻璃板下观察油膜,如图所示.坐标格正方形的大小为2 cm×2 cm,由图可以估算出油膜的面积是________m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由此估算出油膜分子的直径是________m(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2)某同学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中,计算出的分子直径明显偏大,可能是由于( )
A.油酸分子未完全散开
B.油酸中含有大量酒精
C.计算油膜面积时,舍去了所有不足半格的方格
D.求每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时,1 mL的溶液滴数少计了20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