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物理

如图所示,导体球A与导体球壳B同心,原来都不带电,也不接地,设M、N两点的场强大小为EM和EN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若使A带电,则EM≠0,EN=0 B . 若使B带电,则EM=0,EN≠0 C . 若使A,B两球分别带上等量异种电荷,则EM≠0,EN=0 D . 若使A球带电,B球接地,则EM=0,EN=0
一电动汽车装备了具有“全力自动刹车”功能的城市安全系统,当车速v≤10m/s、且与前方静止的障碍物之间的距离接近安全距离时,如果司机未采取制动措施,系统就会立即启动“全力自动刹车”,使电动汽车避免与障碍物相撞。在上述条件下,若某一电动汽车以10m/s的速度在一条平直公路上行驶,启动了“全力自动刹车”后其加速度大小为4m/s2 , 则从开始经1s与3s过程中,汽车的位移之比为(   )
A . 1:3 B . 2:3 C . 1:6 D . 16:25
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物块A、B叠放在一起,某时刻两物块同时获得水平向右的大小为4m/s的初速度。此时在物块B上施加一斜向上的恒力F,使两物块一起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3s的时间运动了21m,已知物块A的质量为0.5kg、物块B的质量为1.0kg。物块B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g取10 。求:

  1. (1) 物块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至少为多大;
  2. (2) 拉力F的最小值(结果可用根式表示)。
傍晚你在家中听收音机时,若用拉线开关打开家中的白炽灯,会听到收音机中有“吱啦”的声音,试分析原因.

在两个足够长的固定的相同斜面体上(其斜面光滑),分别有如图所示的两套装置,斜面体B的上表面水平且光滑,长方体D的上表面与斜面平行且光滑,p是固定在B、D上的小柱,完全相同的两只弹簧一端固定在p上,另一端分别连在A和C上,在A与B、C与D分别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沿斜面自由下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2104420676

A . 两弹簧都处于拉伸状态 B . 两弹簧都处于压缩状态 C . 弹簧L1处于压缩状态,弹簧L2处于原长 D . 弹簧L1处于拉伸状态,弹簧L2处于压缩状态
某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在t1时刻速率为v,在t2时刻速率为nv,则在t2时刻的动能是t1时刻的(       )
A . n倍 B . n/2倍 C . n2 D . n2/4倍
如图所示,一根绳子绕过高4m的滑轮(大小、摩擦均不计),绳的一端拴一质量为10kg的物体,另一侧沿竖直方向的绳被人拉住。若人拉住绳子前进3m,使物体以速度v=5m/s匀速上升,则(  )

A . 人拉绳所做的功为300J B . 人拉绳所做的功为100J C . 当绳与水平面夹角为37°时,人的速度为6.25m/s D . 当绳与水平面夹角为37°时,人的速度为4m/s
17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根据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这里的实验是指“伽利略斜面实验”,关于该实验,你认为下列陈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该实验是一理想实验,是在思维中进行的,无真实的实验基础,故其结果是不可信的 B . 该实验是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更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 C . 该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概念 D . 该实验为牛顿第一定律的提出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
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桌面水平且粗糙,在牵引重物作用下,木块能够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木块运动一段距离后牵引重物触地且不反弹,木块继续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未碰到滑轮)。已知牵引重物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为g。

某同学通过分析纸带数据,计算得到牵引重物触地前、后木块的平均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1和a2 , 由此可求出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结果用题中字母表示);在正确操作、测量及计算的前提下,从系统误差的角度,你认为该实验测量的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的结果与真实值比较会(选填“偏大”、“偏小”“不变”);木块的质量为M=(结果用题中字母表示)。

我国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和顺利返回,显示了我国航天事业取 得的巨大成就 已知地球的质量为M , 引力常量为G , 飞船的质量为m , 设飞船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 , 则(   )
A . 飞船在此轨道上的运行速率为 B . 飞船在此圆轨道上运行的向心加速度为 C . 飞船在此圆轨道上运行的周期为 D . 飞船在此圆轨道上运行所受的向心力为
甲、乙两个相同的密闭容器中分别装有等质量的同种气体,已知甲、乙容器中气体的压强分别为p、P , 且p<p . 则(   )
A . 甲容器中气体的温度高于乙容器中气体的温度 B . 甲容器中气体的温度低于乙容器中气体的温度 C . 甲容器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小于乙容器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 D . 甲容器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大于乙容器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
电子所带的电荷量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出的。油滴验原理如图所示,两块水平放置彼此绝缘的平行金属极板分别与电源的两极相连,带电油滴从喷雾器喷出后,从上极板中央小孔飘入匀强电场,通过显微镜观察带电油滴运动情况。现观察到质量为m的某带电油滴恰好静止,已知两极板间电压为U,距离为d,重力加速度为g,忽略空气阻力、浮力及带电油滴间相互作用。求:

  1. (1) 两极板间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2. (2) 带电油滴电性及所带的电荷量。
以下是对公式的理解及物理学史上的重大发现,其中说法正确的有(   )

A . 由公式a= 知,物体的加速度等于速度的变化率 B . 伽利略通过实验及合理外推,指出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变速直线运动 C . 牛顿通过对物体运动的研究,提出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观点 D . 由公式F=ma知,一定质量的物体所受合外力由运动加速度a决定

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第2s末的速度为3m/s,第5s末的速度是6m/s,则它的初速度是      ,加速度是      5s内的位移是      

如图所示,线段 OA =2 OB A B 小球的质量关系为 2 m A = m B 相等,当他们绕 O 点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以相同的角速度转动时,两线段拉力 F AB F OB 为(  )


A 1 1 B 1 2 C 3 4 D 3 5

日本拟向太平洋排放核废水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谴责。辐射的危害程度常用 当量剂量 这一物理量衡量,其国际单位是希沃特,记作 Sv 。每千克( kg )人体组织吸收 1 焦耳( J )为 1 希沃特。下列选项中用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表达希沃特,正确的是(  )

A m 2 /s 2 B W/kg C J/kg D m 2 /s

16分)为测定一个约1.3×103Ω的电阻R的阻值,所用的器材有:多用电表、量程为0~3V的电压表(内阻约3kΩ),滑动变阻器,电源,电键和导线若干

多用电表表盘如图,先用多用表的欧姆挡粗测R的阻值,则应将选择开关旋到“_________”挡(选填×10Ω×100Ω×1kΩ),在完成欧姆调零的步骤后再进行测量,指针指在如图位置,其读数为_____________Ω

②再用伏安法测量R的阻值,此时使用多用表测量通过R的电流,则应将选择开关旋到直流电流“_________”挡(选填2.5mA250mA).

29分)某实验小组准备探究某种元件Q的伏安特性曲线,他们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乙中的实物连线按图甲的电路图补充完整.

据实验测得的数据,作出该元件的,I-U图线如图丙所示,则元件QU=1.6V时的电阻值是__________Ω(保留两位有效数字)I-U图线在该点的切线的斜率的倒数1/K________ (选填大于等于小于)电阻值.


一物体沿正东方向以4m/s的速度匀速运动4s,又以3m/s的速度向北匀速运动4s,求这8s内物体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如图,绝缘的水平面上,相隔2LAB两点固定有两个电量均为Q的正点电荷,aObAB连线上的三点,且O为中点,Oa=Ob=.一质量为m、电量为+q的点电荷以初速度v0a点出发沿AB连线向B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电荷受到大小恒定的阻力作用,当它第一次运动到O点时速度为2v0,继续运动到b点时速度刚好为零,然后返回,最后恰停在O点.已知静电力恒量为k.求:

1a点的场强大小.

2)阻力的大小.

3aO两点间的电势差.

4)电荷在电场中运动的总路程.

 (2013江苏宿迁一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电效应现象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B.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问题时提出了能量子假说  

C.玻尔建立了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各种原子发光现象

D.运动的宏观物体也具有波动性,其速度越大物质波的波长越大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