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物理

交通法规定“斑马线礼让行人”,若以速度为12m/s匀速行驶的汽车即将通过路口,有行人正在过斑马线,此时汽车的前端距停车线12m,该车减速时的加速度大小为7.5m/s2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在距停车线8m处才开始刹车制动,汽车前端恰能止于停车线处 B . 驾驶员立即刹车制动,则至少需1.6s汽车才能停止 C . 若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0.2s,汽车前端恰能止于停车线处 D . 若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0.4s,汽车前端恰能止于停车线处
“世界物理年”决议的作出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有关.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一把米尺,在它与观察者有不同相对速度的情况下,米尺长度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由此可知,当米尺和观察者的相对速度达到0.8c(c为光速)时,米尺长度大约是

m.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法察觉到米尺长度变化的现象,是因为观察者相对于米尺的运动速度

如图所示,光滑斜面上放一轻质弹簧,弹簧下端固定,小球从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从它接触弹簧到弹簧被压缩至最短的过程中,小球的加速度和速度的变化情况是(   )

A . 加速度一直变大,速度一直变小 B . 加速度一直变小,速度一直变大 C . 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速度先变大后变小 D . 加速度先变大后变小,速度先变小后变大
在做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给你以下器材:打点计时器与纸带(包括低压交流电)、复写纸、秒表、小车、钩码、细绳、导线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
  1. (1) 其中不需要的器材是,还需要增加的器材是
  2. (2) 下图是用纸带拖动小车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打出的一条纸带A、B、C、D、E为我们在纸带上所选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s。求:打点计时器打下B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vB m/s;小车的加速度a=m/s2 (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 (1) 在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中,为了正确描绘出小球平抛运动的轨迹,在固定弧形斜槽时,应注意使;实验时,每次使小球由静止滚下都应注意

  2. (2) 在做“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实验时,为了确定小球在不同时刻所通过的位置,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将一块平木板钉上复写纸和白纸,竖直立于槽口前某处且和斜槽所在的平面垂直,使小球从斜槽上紧靠挡板处由静止滚下,小球撞在木板上留下痕迹A;将木板向后移距离x,再使小球从斜槽上紧靠挡板处由静止滚下,小球撞在木板上留下痕迹B;又将木板再向后移距离x,小球再从斜槽上紧靠挡板处由静止滚下,再得到痕迹C.若测得木板每次后移距离x=20.00cm,A、B间距离y1=4.70cm,B、C间距离y2=14.50cm.(g取9.80m/s2

    根据以上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推导出小球初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0=.(用题中所给字母表示).小球初速度值为 m/s.

如图所示,带支架的平板小车沿水平面向左做直线运动,小球A用细线悬挂于支架前端,质量为m的物块B始终相对于小车静止地摆放在右端。B与小车平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若某时刻观察到细线偏离竖直方向θ角,则此刻小车对物块B产生的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为(  )

A . mg ,斜向右上方 B . mg ,斜向左上方 C . mgtan θ,水平向右 D . mg,竖直向上
如图所示,图甲是 时刻一简谐横波沿 轴正方向传播的波形图,图乙为这列波上某质点的振动图象,则(   )

A . 该列波的波速为4m/s B . 图乙可能是质点b的振动图象 C . 质点c的振动方程为 D . 时, 点的振动方向向上
在匀强磁场中,a、b是两条平行金属导轨,而c、d为串有电流表、电压表的两金属棒,如图所示,两棒以相同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则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 . 电压表有读数,电流表没有读数 B . 电压表有读数,电流表也有读数 C . 电压表无读数,电流表有读数 D . 电压表无读数,电流表也无读数
如图所示,虚线a、b和c是某静电场中的三个等势面,它们的电势分别为φa , φb , φc且φa>φb>φc一带正电的粒子射入电场中,其运动轨迹如实线KLMN所示,由图可知()

A . 粒子从K到L的过程中,电场力做负功 B . 粒子从L从M的过程中,加速度增大 C . 粒子从K到L的过程中,电势能增加 D . 粒子从L到M的过程中,动能减少
如图所示,质为m的一辆小汽车从水平地面AC上的A点沿斜坡匀速行驶到B点.B距水平面高h,以水平地面为零势能面,重力加速度为g.小汽车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空气阻力不能忽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合外力做功为零 B . 合外力做功为mgh C . 小汽车的机城能增加量为mgh D . 牵引力做功为mgh
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为15m的电磁波,进入某一介质中传播时,若传播速度变为2×108m/s , 求:

  1. (1) 该电磁波的频率是多少赫兹?

  2. (2) 该电磁波在此介质中的波长是多少?

一物体沿平直轨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打点计时器在物体拖动的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迹,以此记录物体的运动情况.其中一部分纸带上的点迹情况如图所示.已知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 ,测得A点到B点,以及A点到C点的距离分别为 ,则在打下点迹B时,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为 m/s ;物体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m/s2 ,打下点迹C时,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为 m/s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如图所示,长木板A和圆弧体B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并粘连在一起,总质量为M=2kg,光滑圆弧面的最低点切线水平并与长木板上表面在同一水平面内,质量为m=0.5kg的物块C以大小为v0=5m/s的水平初速度,从长木板的左端滑上长木板,物块刚好能滑到圆弧面的最高点.已知圆弧的半径为R=1m,圆弧所对的圆心角为53°,物块与长木板上表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5,重力加速度g取10m/s2 , sin53°=0.8,cos53°=0.6.求:

  1. (1) 物块滑到圆弧面最高点时速度的大小;
  2. (2) 长木板A的长度;
  3. (3) 若将物块C放在长木板的左端,并将长木板和圆弧体固定,给物块C施加一个向右的水平恒力F,当物块C运动到圆弧面最高点时,速度大小为2m/s,求拉力F的大小及物块滑离圆弧面后运动到最高点的速度.
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物理学中用单位时间内流过导体的横截面的电荷量表示电流的强弱。若t时间内流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为Q,该过程中平均电流强度I的大小可表示为 。某同学用电流传感器研究电容器的放电过程。甲图为该实验电路图,其中电源电压保持为 。该同学先将开关接1为电容器充电,待电容器完全充满电再将开关接2,利用传感器记录电容器放电过程,得到该电容器放电过程的 图像如图乙所示。

  1. (1) 根据以上数据估算,电容器在整个放电过程中释放的电荷量等于乙图中,电荷量Q为C。(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 (2) 该电容器的电容为F。(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 (3) 如果将电阻R换成阻值更大的电阻,则整个放电过程释放的电荷量将。(选填“增加”、“不变”或“减少”)
如图所示,△ABM为透明柱状介质的横截面,其中∠A=30°.一束单色光从AM的中点P以一定的入射角入射,恰好能在AB边上发生全发射,且反射后的光线垂直BM边射出.已知BM边的长度为a,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求:

图片_x0020_1326658444

  1. (1) 该透明介质的折射率;
  2. (2) 该单色光在透明介质中的传播时间.
细束平行光以一定的入射角从空气射到直角棱镜的侧面AB , 光线进入棱镜后直接射向另一侧面AC。逐渐调整光线在AB面的入射角,使AC面恰好无光线射出,测得此时光线在AB面的入射角为α

①画出光线在AB面的入射角为α时,在AB面、AC面两次折射的光路图;

②计算该棱镜的折射率。

太空舱里测物体质量的原理如下:先对标准物体施加一水平推力 ,测得其加速度为 ,然后将标准物体与待测物体紧靠在一起,施加同一水平推力 ,测得共同加速度为 。已知标准物体质量 ,则待测物体质量 为(   )

A . B . C . D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多选)如图所示,空间存在一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电场强度大小为,且电场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在电磁场的空间中有一足够长的固定粗糙绝缘杆,与电场正方向成60º夹角且处于竖直平面内。一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小球套在绝缘杆上。若给小球一沿杆向下的初速度v0,小球恰好做匀速运动。已知小球电量保持不变,重力加速度为g,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的初速度为

B.若小球的初速度为,小球将做加速度不断增大的减速运动,最后停止

C.若小球的初速度为,小球将做加速度不断增大的减速运动,最后停止

D.若小球的初速度为,则运动中克服摩擦力做功为

下列情况可能是由于水位控制装置损坏引起的是(  )

A.洗衣机不加水

B.洗衣机加水不能自动停止

C.洗衣机不排水

D.洗衣机不洗衣

山地滑雪是人们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滑道由ABBC组成,AB是倾角为θ=37°的斜坡,BC是半径为R=5 m的圆弧面,圆弧对应的圆心角也为θ=37°圆弧面和斜面相切于B点,与水平面相切于C点,如图所示,AB竖直高度差h1=7.2 m,竖直台阶CD竖直高度差为h2=6.8 m,运动员连同滑雪装备总质量为m=80 kg,从A点由静止滑下通过C点后飞落到水平地面DE(不计空气阻力和轨道的摩擦阻力,g10 m/s2, sin37°=0.6,cos37°=0.8)。求:

(1) 运动员在斜坡AB上运动的时间t

(2) 运动员到达B点的速度VB

(3) 运动员落到DE上的动能EKD